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详细内容

行业新闻

20项工作确保高校教学质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06-07-16 16:59:29 浏览次数: 【字体:

在招生规模急剧增长、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条件下,为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2001年以来,教育部在人才培养上主要做了20项工作确保高校教学质量。 

  2001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学规模迅速增长,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高等教育招生数从2001年的108万增加到2005年的530万。到2005年年底,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首位,毛入学率达21%,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 

  在招生规模急剧增长、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条件下,为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2001年以来,教育部在人才培养上主要做了20项工作。 

  出台了4号文件和1号文件这两个重要文件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高[20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了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教高[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从16个方面对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4号文件和1号文件将培养数以千万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放在了突出位置。实践表明,两个文件的出台对于统一人才培养指导思想、规范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保障全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立高校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制度 

  2003年,为鼓励教授积极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教育部表彰了100名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授。 

  通过表彰教学名师,在全社会形成了关注教学、关注名师的良好氛围,对激励广大教师“讲好课、育好人”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等特点的示范课程。到2005年年底,教育部已经批准建设了765门国家精品课程,今明两年还将继续组织精品课程申报工作。 

  通过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集聚了一批优秀教师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有力推动了高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品课程建设已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事实上已成为引导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标准。 

  推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1997年开始建设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是“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之一。在“十五”期间,改称为“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CADLIS, China Academic Digital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在“211工程”两期建设中,数字化图书馆共投入资金2亿3千万元,现拥有包括200万种图书的600万条馆藏信息,2万种外刊的电子版全文,50万篇中文学位论文的文摘,7万篇国外学位论文全文,3000门课程的4万种教学参考信息,10万册英文图书,15万册古籍和15万册民国书刊等丰富的信息资源。目前,CADLIS已初步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式数字图书馆,为全国高校教学、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了高效率、全方位的文献信息保障与服务。 

  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建设初显成效 

  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是教育部“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专项之一,是面向全国高校建立的分层次贵重仪器设备网上共享与管理分系统。目前,在各高校的支持下,5万元以上的设备基本上通过网络进行了监控,许多设备都能够查到其工作状态。通过高校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了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中的作用,促进了高校仪器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 

  积极推进网络教育的发展和管理 

  从1999年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以来,网络教育在国家经费投入很少的情况下得到迅速发展,试点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国有68个网络学院,在校学生数超过300万,约占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的15%。 

  为进一步规范网络教育发展,提高网络教育的社会声誉,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建立全国网络教育统考制度和电子注册制度,2004年统考科目为英语和计算机基础,2005年增加高等数学和大学语文。 

  统考制度和电子注册制度建立后,网络教育的社会信誉度明显提高。 

  大力推进了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从2003年开始启动,目标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构建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为此,教育部组织制订了以强调听说能力为主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开发了四种教学软件,大力推动了基于网络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一体化英语教学新模式,改革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2003年至今,共批准了180所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学校、31个大学英语示范点项目学校、近500个大学英语教改项目;并组织开展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师资培训工作。 

  目前,许多高校的新生已全面参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使用教育部指定大学英语学习软件的学校已达400多所,使用学生接近100万人。 

  稳步推进双语教学 

  目前有70多所高校正在进行双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下,教育部利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大规模选派高校教师出国学习深造。今年,还启动了“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选送了一批高校青年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科学研究。为提高双语教学成效,教育部每年都邀请一些外籍教师来华进行双语教学,以后争取逐年扩大规模。 

  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目前全国共建有300多个人才培养基地,包括88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5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64个“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13个“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 

  各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为相关学科输送了数量众多高质量的研究生源。 

  启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近年来,通过“985工程”、“211工程”、“世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的投入,高校实验室设备、实验人员配备、实验室管理有了明显改善。 

  2005年,为进一步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教育部开始建设第一批2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今年,还将继续建设40个左右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通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逐步强化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形成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成效显著 

  2001年,教育部开始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现在全国共有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教育部在2003年对示范性软件学院进行了中期验收。 

  2004年在科技部的支持下,还建有9所微电子学院或基地。软件学院经过5年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不少软件学院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编程能力、外语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毕业生供不应求。软件学院也在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努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学习竞赛 

  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了大学生科技学习竞赛活动,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目前,每年有近5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学习竞赛活动,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2000年立项建设了32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今年又批准了104所高校6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5年,还召开了“纪念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年暨高等学校第四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十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1年来,对加强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质、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 

  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中央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任务繁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一共建设150本文科教材,2005年立项建设了13本。今年,按照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审委员会提出的第二批教材编写建议名单,还将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学科的15种教材进行重点研究和编写。 

  推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从2001年开始,目前已取得巨大成效,参与对口支援的高校达26对56所,另有20多所学校参与支援了西藏3所高校,支援与受援高校签订各种协议170多份。通过对口支援,受援高校领导、管理干部、教师进一步树立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学校的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都有了明显改进。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2004年,由教育部推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将高等教育资源送到乡村,把学习点推进到乡镇、县城,让村里的带头人或者是已经致富又想上大学的农民,在农闲时去学习大学课程,只要修完规定学分,就授予大学文凭和学士学位,在时间上不做硬性要求。力争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着”的人才,让他们成为农业技术应用的带头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推动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理清了高职高专教育办学思路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逐步探索出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一半左右。为推动和规范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教育部召开了三次现场会议,周济部长都亲自到会并作重要讲话。 

  提出万本新教材建设计划 

  以“十一五”规划教材建设为契机,教育部提出了万本新教材建设计划。“十一五”规划教材申报数量达到23623本,经专家初审,目前共评出9795种教材,其中理工科3821种、农林医药963种、文科2210种、高职高专2801种。入选教材名单即将公示。 

  万本新教材建设的目标是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依托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等,建设立体化的教材,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组织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 

  2000年,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的改革研究与实践。首批立项建设的670个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为5年多来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005年,成功组织了第五届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获奖成果集中体现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最高水平。 

  本科教学评估制度逐步健全 

  我国从1985年开始启动高校办学水平、专业、课程的评估试点工作;2002年,教育部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三种方案合并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2003年,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也是2003年,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2004年8月正式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十五”期间,完成了188所本科院校、26所高职高专院校和294所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专项教学工作检查。评估工作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14日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