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教的日新月异让我吃惊”—外国校长热议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中国高教的日新月异让我吃惊” ——外国校长热议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我们一直非常关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一系列改进措施,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高等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和长足进步。”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对记者说,“我经常在和同事一起聊天时预言,将来全球最好的大学很有可能都是从亚洲出来,这其中当然就有中国高校的崛起。”连日来,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前来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外方校长对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表示热切关注,并给予积极评价。
“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中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中国高校的扩招发端于1999年,如今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在学人数超过2300万。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
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莱斯利对记者说:“我2002年、2004年都来过中国,这次再来,让我非常吃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你应该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研究型大学的不断进步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莱斯利认为,这种发展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分不开的,也充分证明了高等教育要与经济政治的发展相适应。规模的提高并不代表一切,质量的提升也非常重要,中国的教育部门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很高兴看到很多措施的出台是为了保证质量的稳固而制定的。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校长斯图尔特·麦卡钦说,随着近年来与中国校长接触得越来越频繁,中国高等教育给他留下了这样一个深刻印象:中国高教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日益优化和体制的不断完善有关。同时他注意到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倍加注重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对西部发展的投入和支持。为此,奥克兰大学也已与青海大学开始了合作,包括实施人才培养、教师互访等方面的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奥克兰大学在两个月前刚刚成立了孔子学院,并与复旦大学合作,由该校选派一名教授担任学院的副院长。最好的交流应该是文化的交流,只有更多地促进文化上的彼此了解、融合,才能在内涵方面真正产生“化学反应”,进而让彼此共同成长。
作为研究教育史和比较教育的专家,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校长安东尼奥·诺沃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非常谨慎。诺沃阿坦言:“正因为我是研究教育的专家,所以评价其他国家的教育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要涉及这些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但是我可以说,在过去的20年里,我一直很关注中国的教育进程,中国的教育改革在全球都是很知名的,中国进行了很激进的改革,可能还要花数年的时间来巩固这个进程。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教育改革有时需要迅速进行的。”
担任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主席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伊安·洽博对世界上的研究型大学作过一些比较分析。洽博对记者说:“我发现中国研究型大学近年来的发展是迅速而喜人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
一流大学和教育普及不应该分裂开来
中国通过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集中力量加强了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推动一批大学迈上新的台阶,带动了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谈到中国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大学的建设,安东尼奥·诺沃阿认为,过去一直在争论是精英教育还是普及教育,其实这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并不是互相矛盾的。用一个比喻来说,如果国家队要挑选一个最好的足球运动员,必须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练足球,这样才能选出来,因此要扩大挑选运动员的基础。教育也一样,要培养精英,也必须有一个普及教育的过程。一流大学和教育普及,这两者不应该分裂开来,而应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伊安·洽博说,参加大学校长论坛让我与中国大学的校长有了深入而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我的感觉是中国大学校长思维活跃,理念先进,而且他们都有留学经历和很好的学术背景,这些都与世界一流大学无异。和中国校长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他们更关注的是具体操作层面的借鉴与分享,同时也非常重视大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环境建设,我想这种变化比设备投入、资金增长更加可喜,因为这是让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伊安·洽博比较多地走访了中国高校,他发现中国高教之所以会有长足的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加大投入新建了大量与世界接轨的先进设施,这为高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许多中国的学生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这种交流与学习不仅提高了中国学生的学术水平,而且让他们的思维方式更趋于“中西合璧”;三是很重要的,就是这些中国学生大多回到国内,并充实和推进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伊安·洽博认为,澳大利亚政府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国高校的这种发展势头,应该明白对未来最好的大学提供包括定向投资在内的各种帮助是一种战略眼光。
“中国高校要吸引更多的一流师资”
在盛赞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来自国外著名大学的校长对中国高教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客观分析,并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瑞典皇家工学院校长安德斯·弗罗德施特洛姆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非常好,但还要注意好的结构,不能只注意规模,还要有好的质量。中国的一些好学校可以和世界著名大学多交流沟通,取长补短,促进进步,自身要注意勤练内功,多元化,更开放,中国大学要多招收国外的留学生,师资队伍上要引进国际一流人才。
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莱斯利也对中国高校的师资队伍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他认为,中国高校最应思考的是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更多的世界级教职员工。扩招也许比较容易,但要找到世界级的教师与大学的发展相匹配的话,通常需要20至30年的时间。因此,中国的高等教育前景灿烂,但同时也要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更长期的挑战。
“我们和中国很多大学都有紧密的联系,中国有很多大学在世界上也很知名,中国政府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做法我很赞成。”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校长迪埃特·伦森对记者说,“在未来的10到15年,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日新月异,要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提升国际竞争力,培养自己的学生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眼光,登上世界的舞台,这样中国的高校将在未来全球化的过程中前途一片光明。”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16日第1版
“我们一直非常关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一系列改进措施,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高等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和长足进步。”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对记者说,“我经常在和同事一起聊天时预言,将来全球最好的大学很有可能都是从亚洲出来,这其中当然就有中国高校的崛起。”连日来,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前来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外方校长对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表示热切关注,并给予积极评价。
“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中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中国高校的扩招发端于1999年,如今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在学人数超过2300万。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
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莱斯利对记者说:“我2002年、2004年都来过中国,这次再来,让我非常吃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你应该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研究型大学的不断进步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莱斯利认为,这种发展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分不开的,也充分证明了高等教育要与经济政治的发展相适应。规模的提高并不代表一切,质量的提升也非常重要,中国的教育部门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很高兴看到很多措施的出台是为了保证质量的稳固而制定的。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校长斯图尔特·麦卡钦说,随着近年来与中国校长接触得越来越频繁,中国高等教育给他留下了这样一个深刻印象:中国高教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日益优化和体制的不断完善有关。同时他注意到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倍加注重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对西部发展的投入和支持。为此,奥克兰大学也已与青海大学开始了合作,包括实施人才培养、教师互访等方面的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奥克兰大学在两个月前刚刚成立了孔子学院,并与复旦大学合作,由该校选派一名教授担任学院的副院长。最好的交流应该是文化的交流,只有更多地促进文化上的彼此了解、融合,才能在内涵方面真正产生“化学反应”,进而让彼此共同成长。
作为研究教育史和比较教育的专家,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校长安东尼奥·诺沃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非常谨慎。诺沃阿坦言:“正因为我是研究教育的专家,所以评价其他国家的教育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要涉及这些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但是我可以说,在过去的20年里,我一直很关注中国的教育进程,中国的教育改革在全球都是很知名的,中国进行了很激进的改革,可能还要花数年的时间来巩固这个进程。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教育改革有时需要迅速进行的。”
担任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主席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伊安·洽博对世界上的研究型大学作过一些比较分析。洽博对记者说:“我发现中国研究型大学近年来的发展是迅速而喜人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
一流大学和教育普及不应该分裂开来
中国通过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集中力量加强了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推动一批大学迈上新的台阶,带动了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谈到中国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大学的建设,安东尼奥·诺沃阿认为,过去一直在争论是精英教育还是普及教育,其实这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并不是互相矛盾的。用一个比喻来说,如果国家队要挑选一个最好的足球运动员,必须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练足球,这样才能选出来,因此要扩大挑选运动员的基础。教育也一样,要培养精英,也必须有一个普及教育的过程。一流大学和教育普及,这两者不应该分裂开来,而应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伊安·洽博说,参加大学校长论坛让我与中国大学的校长有了深入而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我的感觉是中国大学校长思维活跃,理念先进,而且他们都有留学经历和很好的学术背景,这些都与世界一流大学无异。和中国校长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他们更关注的是具体操作层面的借鉴与分享,同时也非常重视大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环境建设,我想这种变化比设备投入、资金增长更加可喜,因为这是让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伊安·洽博比较多地走访了中国高校,他发现中国高教之所以会有长足的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加大投入新建了大量与世界接轨的先进设施,这为高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许多中国的学生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这种交流与学习不仅提高了中国学生的学术水平,而且让他们的思维方式更趋于“中西合璧”;三是很重要的,就是这些中国学生大多回到国内,并充实和推进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伊安·洽博认为,澳大利亚政府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国高校的这种发展势头,应该明白对未来最好的大学提供包括定向投资在内的各种帮助是一种战略眼光。
“中国高校要吸引更多的一流师资”
在盛赞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来自国外著名大学的校长对中国高教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客观分析,并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瑞典皇家工学院校长安德斯·弗罗德施特洛姆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非常好,但还要注意好的结构,不能只注意规模,还要有好的质量。中国的一些好学校可以和世界著名大学多交流沟通,取长补短,促进进步,自身要注意勤练内功,多元化,更开放,中国大学要多招收国外的留学生,师资队伍上要引进国际一流人才。
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莱斯利也对中国高校的师资队伍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他认为,中国高校最应思考的是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更多的世界级教职员工。扩招也许比较容易,但要找到世界级的教师与大学的发展相匹配的话,通常需要20至30年的时间。因此,中国的高等教育前景灿烂,但同时也要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更长期的挑战。
“我们和中国很多大学都有紧密的联系,中国有很多大学在世界上也很知名,中国政府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做法我很赞成。”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校长迪埃特·伦森对记者说,“在未来的10到15年,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日新月异,要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提升国际竞争力,培养自己的学生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眼光,登上世界的舞台,这样中国的高校将在未来全球化的过程中前途一片光明。”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16日第1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