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掌门漫谈大学之道
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今天,明天,我们怎样办大学?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昨日三度登台,为未来大学勾勒蓝图。本报记者聆听了高校掌门人的精彩发言,并访问了他们。
别把实习当负担●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我认为应该通过几个方面的渠道:在同行业的接触中培养人才,在国际化合作办学中加快培养,同时也通过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培养创新人才。
另外,医学等专业教育与行业的结合非常紧密。以前有些专业把实习视为负担,并不重视实习经验,但素质全面的人才必然是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生。
比如,现在造船专业的学生已很少去造船了,而30年前我们造船专业的学生,几乎是在船里钻进钻出才毕业的。
上海交大的软件学院与行业结合非常紧密,2002年开始我们与包括微软、微创等8家知名IT企业签订协议,企业从早期开始选拔人才,作人才储备。对学校来说,这样的好处也很多。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的前沿领域,了解行业需求,对扩大就业很有好处。上海宝钢是我校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我们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研究生的正导师,学校教师作为副导师联合培养人才。这对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好处。
今年起到2020年,我国将大力发展核电业,每座核电站需要几百名工程技术人员,这个需求对高校提出的要求就是在在校大学生和今后的人才培养中,要着重培育这类核工业人才。
大学排行:苹果跟橘子怎么比●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
在国际一体化背景下,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建立紧密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综合性大学的特点是学科齐全,创造新知识;应用性大学注重高度的应用性,与企业的联系紧密,重视培养全面的专业人才。
香港理工大学的教育理念是“应用为本,学以致用”,其使命就是协助推动地方及国家的发展。
学校注重校企协作教育,鼓励学生出去学习。每年暑期,我们安排在职培训。从1997年开始,学校在内地、中国台湾、欧洲、美洲等地800多家企业伙伴和协作机构支持下,每年为1000多位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对提升学生能力很有好处,对他们增加沟通能力有帮助。1997年开始,学校与国内重点大学合作办学,与浙江大学合办国际企业培训中心,设计的课程都是我校比较强的专业:酒店与旅游管理、医疗服务、物流管理等。
对于国内一些大学排行榜,我觉得单一的排行榜对大学名声和发展没有帮助,对一些学校不公平,就好像拿一个苹果跟橘子作比较,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如果真的要搞排行榜,我建议搞多类型的大学排行榜,将同类型大学用同一标准进行比较。
学校对学生负责学生对社会负责●山东大学校长展涛
37岁出任山东大学校长至今,我感受颇深。首先是大学里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当代大学的空间似乎是无限的,任何一个单位都可能与之探讨合作事宜,结果给人的感觉不是在寻找机遇,而是每天都在丧失机遇。如果说书可以越读越厚,也可以越读越薄,那么我恐怕还处于前一个阶段,需要确立我校存在的地位与发展的方向。
校长的压力和挑战之大更是不言而喻。许多人都在关注你所在的大学何时能做出有世界影响的成果,培养了多少人才。近年来,社会上常有人指责现在的大学只培养了会写论文的学生,而事实上,大学毕业生不可能一出校门就是人才,人才的产生需要经过社会的历练。所以说,有关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不是大学单独就能解决的,应与社会共同承担。
我对大学的理解是开放的、多样的和共享的,而人才的培养目标则是具有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以及个性与人格的培养。我始终认为,只有学校对学生负责,他们才可能对社会负责。因此,从去年开始,我会亲自给每位毕业生发毕业证书。每年一万多名毕业生,单是发毕业证书就要花9天时间,但我觉得这很值,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重视,让他们从中也学会了尊重别人。
除了人格培育体系,知识培育体系也同样重要,我目前在学校推行“双导师制”,提倡学生找一位校外导师,可以通过短信或者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专业指导。
我喜欢异想天开的学生●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
在我眼里,创新是跳出框框来思考,而创新人才则是能对自然或者社会现象有所认识并是首个发现的人。强烈的好奇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乐观的精神等都是创新的必要因素,那么创新人才的培养靠的又是什么呢?我觉得该从小学教育说起。
我在内地上过两年小学,学的第一课是“来来来,来上学。去去去,去游戏。”而不是像现在某些地方那样“来来来,来考试。去去去,去补习。”小学生就应该有充足的游戏时间,有时甚至可以任他们做做白日梦,这对将来的创新有好处。其次,不能让中学生死背教条,让他们自己去找史实和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别轻易讥笑他们的独特观点。
到了大学,我们要提倡大学生自己抓住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与个人思维能力。古语有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我认为当代大学生不能无缘无故崇拜老师,因为这容易对他们的原发性创新造成挫伤。
我们不妨学学美国大学的一些做法:给学生布置的功课不要有标准答案,否则创意就没了;告诉学生,学术没那么神圣,别人能做你也能;除非是明显的错误,尽量容忍学生的异想天开……
总体来讲,政府和社会给了大学那么多资源支持,培养人才我们的大学当然责无旁贷,但培养的成功与否不能从短时间的一个横截面判断,而要看整个过程。小而精也可以是所好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
现在很多大学都向大型、综合性发展,其实“小而精”的大学照样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学生的课堂讨论机会都会因此多很多,而我校推行的“博雅教育”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培养模式。
博雅,就是学识要博、做人要雅。博雅教育强调的是独特的教与学的过程,而不是具体的课程与科目。它的特点是讲究学习过程,而不是容易忘记的课本内容;讲究不会过时的经验,而不是训练;讲究原理而不是技能;讲究跨学科的博雅,而不是单纯强调多学科的通识。
它的先决条件是小而精,学生控制在500人至3000人以内;80%学生入住宿舍,这不是图方便,而是博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学生为本。在我校,学生与老师关系非常紧密,老师与学生喝咖啡学校会给补贴,我每周也有三到四天会和学生一起吃早点,几乎认识每位学生,当然这也只有小而精的学校才可以做到的。
我认为,博雅教育是最好的一种大学教育模式,但确实是很难被大众接受,哪怕在它的发源地美国也是如此,只有5%的大学采用这种模式,因为学费确实贵得很。
创新型人才要“天真”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
大学要探索未知世界,传承社会文明,科学精神就是探索前人没有发现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具备我们经常在强调的知识基础,我觉得人才还要具备一种天真的素质。
我所说的天真,是人才应该具备一种对科学的纯真的态度。大学应该具有培育一种包容天真的成年人、充满稚气的创新型人才的社会文化,这对于今天的中国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
有了这种天真的创新,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有生气,在步入老龄化的时候,我们的精神还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精神层面上依然年轻。
我是研究机器人出身的,我希望我研究的机器越来越像人;但作为一个校长,我很担忧,担忧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像机器。
今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已经开始尝试自主招生,不仅仅依靠高考的一次考试选拔人才,这是一种方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元化的,这决定了我们高校培养人才也应该是多元的。当我们选拔人才的标准不惟一地锁定在学习成绩的时候,学生们才会真正发展自己的天赋和才能。
所以我赞成在全国统考的基础上,可以加上面试,就不会有优秀的学生因为高考的一次意外而造成终生的遗憾。我举这样一个例子,改革开放之初的农业改革并没有行政命令、经济支持等外部的举措,单单农业内部生产关系的改变,就马上解放了生产力,取得改革成效。高等教育也是如此。我觉得,高校增加一些自主权,选拔学生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一些,教师评价制度更加多元化一些,我们的高校肯定会焕发出活力。(记者 沈蒙和 见习记者 王蕊)
别把实习当负担●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我认为应该通过几个方面的渠道:在同行业的接触中培养人才,在国际化合作办学中加快培养,同时也通过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培养创新人才。
另外,医学等专业教育与行业的结合非常紧密。以前有些专业把实习视为负担,并不重视实习经验,但素质全面的人才必然是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生。
比如,现在造船专业的学生已很少去造船了,而30年前我们造船专业的学生,几乎是在船里钻进钻出才毕业的。
上海交大的软件学院与行业结合非常紧密,2002年开始我们与包括微软、微创等8家知名IT企业签订协议,企业从早期开始选拔人才,作人才储备。对学校来说,这样的好处也很多。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的前沿领域,了解行业需求,对扩大就业很有好处。上海宝钢是我校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我们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研究生的正导师,学校教师作为副导师联合培养人才。这对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好处。
今年起到2020年,我国将大力发展核电业,每座核电站需要几百名工程技术人员,这个需求对高校提出的要求就是在在校大学生和今后的人才培养中,要着重培育这类核工业人才。
大学排行:苹果跟橘子怎么比●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
在国际一体化背景下,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建立紧密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综合性大学的特点是学科齐全,创造新知识;应用性大学注重高度的应用性,与企业的联系紧密,重视培养全面的专业人才。
香港理工大学的教育理念是“应用为本,学以致用”,其使命就是协助推动地方及国家的发展。
学校注重校企协作教育,鼓励学生出去学习。每年暑期,我们安排在职培训。从1997年开始,学校在内地、中国台湾、欧洲、美洲等地800多家企业伙伴和协作机构支持下,每年为1000多位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对提升学生能力很有好处,对他们增加沟通能力有帮助。1997年开始,学校与国内重点大学合作办学,与浙江大学合办国际企业培训中心,设计的课程都是我校比较强的专业:酒店与旅游管理、医疗服务、物流管理等。
对于国内一些大学排行榜,我觉得单一的排行榜对大学名声和发展没有帮助,对一些学校不公平,就好像拿一个苹果跟橘子作比较,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如果真的要搞排行榜,我建议搞多类型的大学排行榜,将同类型大学用同一标准进行比较。
学校对学生负责学生对社会负责●山东大学校长展涛
37岁出任山东大学校长至今,我感受颇深。首先是大学里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当代大学的空间似乎是无限的,任何一个单位都可能与之探讨合作事宜,结果给人的感觉不是在寻找机遇,而是每天都在丧失机遇。如果说书可以越读越厚,也可以越读越薄,那么我恐怕还处于前一个阶段,需要确立我校存在的地位与发展的方向。
校长的压力和挑战之大更是不言而喻。许多人都在关注你所在的大学何时能做出有世界影响的成果,培养了多少人才。近年来,社会上常有人指责现在的大学只培养了会写论文的学生,而事实上,大学毕业生不可能一出校门就是人才,人才的产生需要经过社会的历练。所以说,有关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不是大学单独就能解决的,应与社会共同承担。
我对大学的理解是开放的、多样的和共享的,而人才的培养目标则是具有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以及个性与人格的培养。我始终认为,只有学校对学生负责,他们才可能对社会负责。因此,从去年开始,我会亲自给每位毕业生发毕业证书。每年一万多名毕业生,单是发毕业证书就要花9天时间,但我觉得这很值,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重视,让他们从中也学会了尊重别人。
除了人格培育体系,知识培育体系也同样重要,我目前在学校推行“双导师制”,提倡学生找一位校外导师,可以通过短信或者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专业指导。
我喜欢异想天开的学生●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
在我眼里,创新是跳出框框来思考,而创新人才则是能对自然或者社会现象有所认识并是首个发现的人。强烈的好奇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乐观的精神等都是创新的必要因素,那么创新人才的培养靠的又是什么呢?我觉得该从小学教育说起。
我在内地上过两年小学,学的第一课是“来来来,来上学。去去去,去游戏。”而不是像现在某些地方那样“来来来,来考试。去去去,去补习。”小学生就应该有充足的游戏时间,有时甚至可以任他们做做白日梦,这对将来的创新有好处。其次,不能让中学生死背教条,让他们自己去找史实和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别轻易讥笑他们的独特观点。
到了大学,我们要提倡大学生自己抓住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与个人思维能力。古语有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我认为当代大学生不能无缘无故崇拜老师,因为这容易对他们的原发性创新造成挫伤。
我们不妨学学美国大学的一些做法:给学生布置的功课不要有标准答案,否则创意就没了;告诉学生,学术没那么神圣,别人能做你也能;除非是明显的错误,尽量容忍学生的异想天开……
总体来讲,政府和社会给了大学那么多资源支持,培养人才我们的大学当然责无旁贷,但培养的成功与否不能从短时间的一个横截面判断,而要看整个过程。小而精也可以是所好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
现在很多大学都向大型、综合性发展,其实“小而精”的大学照样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学生的课堂讨论机会都会因此多很多,而我校推行的“博雅教育”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培养模式。
博雅,就是学识要博、做人要雅。博雅教育强调的是独特的教与学的过程,而不是具体的课程与科目。它的特点是讲究学习过程,而不是容易忘记的课本内容;讲究不会过时的经验,而不是训练;讲究原理而不是技能;讲究跨学科的博雅,而不是单纯强调多学科的通识。
它的先决条件是小而精,学生控制在500人至3000人以内;80%学生入住宿舍,这不是图方便,而是博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学生为本。在我校,学生与老师关系非常紧密,老师与学生喝咖啡学校会给补贴,我每周也有三到四天会和学生一起吃早点,几乎认识每位学生,当然这也只有小而精的学校才可以做到的。
我认为,博雅教育是最好的一种大学教育模式,但确实是很难被大众接受,哪怕在它的发源地美国也是如此,只有5%的大学采用这种模式,因为学费确实贵得很。
创新型人才要“天真”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
大学要探索未知世界,传承社会文明,科学精神就是探索前人没有发现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具备我们经常在强调的知识基础,我觉得人才还要具备一种天真的素质。
我所说的天真,是人才应该具备一种对科学的纯真的态度。大学应该具有培育一种包容天真的成年人、充满稚气的创新型人才的社会文化,这对于今天的中国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
有了这种天真的创新,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有生气,在步入老龄化的时候,我们的精神还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精神层面上依然年轻。
我是研究机器人出身的,我希望我研究的机器越来越像人;但作为一个校长,我很担忧,担忧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像机器。
今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已经开始尝试自主招生,不仅仅依靠高考的一次考试选拔人才,这是一种方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元化的,这决定了我们高校培养人才也应该是多元的。当我们选拔人才的标准不惟一地锁定在学习成绩的时候,学生们才会真正发展自己的天赋和才能。
所以我赞成在全国统考的基础上,可以加上面试,就不会有优秀的学生因为高考的一次意外而造成终生的遗憾。我举这样一个例子,改革开放之初的农业改革并没有行政命令、经济支持等外部的举措,单单农业内部生产关系的改变,就马上解放了生产力,取得改革成效。高等教育也是如此。我觉得,高校增加一些自主权,选拔学生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一些,教师评价制度更加多元化一些,我们的高校肯定会焕发出活力。(记者 沈蒙和 见习记者 王蕊)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