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绿皮书》窥中国教育政策动向
从《教育绿皮书》窥中国教育政策动向——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教授
张力教授是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多年来,在国家级教育政策的调研起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参与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其主编的《中国教育绿皮书》(2000-2006年)系列丛书,以严谨的学术品格、宏大的视野和精到的分析直面中国教育政策的现实,揭示其未来走向,并以高水平的、普及性的政策研究成果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参考。为此,记者采访了张力教授,请他解读这一系列丛书所揭示的教育政策现实与未来。
记者:《中国教育绿皮书》出版以来,受到了许多教育管理人员、政策研究人员及教师学生的关注。那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编这套丛书的初衷是什么?
张力: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日益高涨,同时,对教育政策相关问题也越来越关注。为了准确和及时反映我国宏观教育政策研制的背景情况,从2000年起,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开始编辑出版教育国情研究和政策分析的年度报告,也就是《中国教育绿皮书》系列丛书,现已出版了六册,今年即将出版第七册。这一系列丛书重在分析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对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国际教育政策的动向,探索影响中国教育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记者:据我了解,现在教育统计类图书已有不少,如《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等,还有许多教育政策问题的研究专著,教育绿皮书和它们相比有哪些特点?
张力:我觉得,教育绿皮书有至少三个特点相当突出。
第一个显著特点,教育绿皮书是教育统计报告与年鉴披露数据的深加工。这种深加工不是一般的解释性分析,而是从宏观政策角度来把握教育政策走向。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有贴近国家教育决策的非常便利的条件。如果换作任何一个大学学者,要做好宏观教育政策分析工作,必须收集大量材料;而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宏观政策研究,在资料收集和政策研究上,我们有天然的优势。我们可以相对清晰地分析当前教育处于什么态势,将来有什么走向,并把教育形势判断和未来走向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结论反映在丛书之中。
第二个显著特点是,教育绿皮书特别关注若明若暗状态的教育政策问题,有着可贵的前瞻性。例如,高等教育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WTO对国家教育政策影响、民办教育、教育公平等热点难点问题,当这些问题还处于萌芽状态时,我们就已做了积极的思考与探讨。这种前瞻性研究对教育政策制定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有些难点热点问题,当时看虽然它是局部的,但有可能会影响全局。我们经过调研和分析,并比对国际教育形势,给出一个思考和解决框架,或者给出一些看法,就可以引导政策研究或是给制定地方教育政策的人提供参考。
记者:我注意到,《2005年中国教育绿皮书》特别提到了独立学院、农村代课教师等问题,是否就体现这种学术风格?
张力:对,这些看似还不是全局的问题,但已经进入我们的学术视野。当然,独立学院、代课教师等只是其中的专题,我们还会追踪各方面的热点问题。只要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都会关注,但是每年的教育绿皮书会突出某些关键性的领域。因而,我觉得,教育绿皮书的前瞻性与时效性还是比较强的。如果要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进入新世纪的教育政策脉络,读读这一系列丛书,会有很多的收获。
第三个显著特点,就是教育政策的国际走向得到及时的展现与反思。我们通过跟一些国际组织的密切合作关系,通过对国务院和教育部关注的一些问题组织调研,参加一些国际会议,把目前国外同行正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展现出来,介绍给大家。虽然不是很系统,但是每期都有介绍国际教育政策动向的一个窗口,使大家可以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想什么,经合组织在想什么,世界银行在想什么。有很多内容是我们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得到的第一手材料。
记者:您认为这一系列丛书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但它对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和作用有多大呢?
张力:我们的研究成果和国家需求是紧密联系的,我们的研究报告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出一批书,这只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要撰写各种各样的调研报告,然后报政府部门参阅。国务院、教育部所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我们要有所回应,都会撰写相应的调研报告;当然,不是所有的调研报告都会体现在教育绿皮书中,教育绿皮书是我们的调研中适合向广大读者公布的内容产品。这个产品在我们工作中位置是这样的:我们先有政策调研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主要为国家决策服务,然后,教育绿皮书承担的一个使命,是把我们在政策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思考,以科学普及的方式让大家了解。编辑教育绿皮书,主要是试图对当前的教育政策端正视听。比如说,针对WTO与教育发展的关系问题,我们都有先走一步、看远一点的愿望。
记者:也就是说,丛书给出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与评价,虽然暂时没有形成政策,但是它包含着一定的国家政策倾向在里边,是这样的吗?
张力:是的,应该说,教育绿皮书包含着一些可能给国家政策来选择的方案,因为国家在权衡各方面利弊后,可能选择一个最终方向,而我们是展示出这个方向涉及的一些因素和可能性。它不是唯一的可能,也不是唯一的方向。但它对教育管理者的参考价值很大,因为可以从这一丛书中看到政府和社会都在关心什么,可以此书为参考,来解读教育部网站上的教育政策文件,阅读其他与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两相对照来看,就可以明白原来这项政策的制定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这一系列丛书与一般教育研究著作不同,它不可能帮助个体教师去改进教学技巧,只是为教育管理干部、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生提供参考。近几年,许多人告诉我,他们的研究生特别是教育管理类研究生的入学考试,都把它列为参考书目,想要熟悉中国教育政策的人大都会关注它。连美国、日本等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些大学、研究机构都在对它进行研究。
记者:相对于往年的教育绿皮书,您觉得2005年以及今年的教育绿皮书展示的教育热点问题有哪些?
张力:2005年绿皮书的一个看点就是宏观教育规划。从去年到今年,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十一五”规划,本书的出版可以为教育系统包括地方教育部门制订教育的“十一五”规划提供参考。其中对一些教育新视点的分析,比如财政拨款与收费问题,比如独立学院,有时候这些问题又捆绑在一起,增加了问题复杂程度。这都是当前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肯定不完全是这本书中所能全面展示的,但可以为大家提供一种可能性或参考思路。
接下来,就是本书对国际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育服务等的一些新构想也做了述评。当今,整个世界都在关注教育质量问题,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争夺达到了空前白热化,各国为争得国际竞争有利地位,都会研究制定教育发展战略,而体现出对教育质量、对教育国际化的高度关注,这些国际政策走向值得重视,对思考我国教育改革路径可能有一定的帮助。我觉得,以上两个特点还是比较鲜明的。
至于2006年教育绿皮书,我们想在年底前出版,目前正在编辑之中。今年的绿皮书关注了这些较大的问题,比如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职业教育发展道路、高等教育基本形势等方面,都有比较系统的回顾。从这些方面来说,今年的绿皮书还是很值得参阅的。此外,我们还会介绍一些非洲基础教育新的特点和欧洲高等教育新的进展,继续对中美基础教育进行比较,等等。
记者: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应该对教育现状了解比较清楚,那您对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判断是什么?
张力:中国教育目前的走势整体上看是好的。之所以说好,是因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不断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没有大的偏离。在这个过程中,从事业规模来说,我国的教育成就,特别是公众教育机会的扩大,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对原有不太适应的体制改革力度,以及教育财政经费绝对数量的增长,在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来看,都是值得惊叹的,也是很多国际同行羡慕的。如果我们要给教育现代化进程一个整体评价的话,就是大方向正确,而且走得很稳,这是我的基本判断。其中,像刚才提到的那些教育难点问题,的确是在不断发生,也有社会不满意的地方,但是这种不满意,是发展过程中的更高要求,必然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
记者:刚才我们聊了其他国家的教育政策,您感觉从国际教育政策趋势看,中国教育政策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张力:客观地说,虽然中国的人均GDP是1700美元,但仅从入学机会来看,大中小学的入学率接近人均GDP3000美元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中国教育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接下来就是怎么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人民群众终身发展的需要。比如,我国原来精英化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超过20%的年轻人都可以进入高等院校念书。把他们培养成什么类型的专业人才,如何就业,都是摆在政府与社会面前的现实问题,国际社会也高度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的类似问题,我们需要更加注意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再如,现在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平均水平是在逐年提高的,各国政府并不因为在某些教育领域实行了市场补偿机制,就推卸了责任,而是都在增加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还要迎头赶上。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7日第5版
张力教授是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多年来,在国家级教育政策的调研起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参与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其主编的《中国教育绿皮书》(2000-2006年)系列丛书,以严谨的学术品格、宏大的视野和精到的分析直面中国教育政策的现实,揭示其未来走向,并以高水平的、普及性的政策研究成果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参考。为此,记者采访了张力教授,请他解读这一系列丛书所揭示的教育政策现实与未来。
记者:《中国教育绿皮书》出版以来,受到了许多教育管理人员、政策研究人员及教师学生的关注。那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编这套丛书的初衷是什么?
张力: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日益高涨,同时,对教育政策相关问题也越来越关注。为了准确和及时反映我国宏观教育政策研制的背景情况,从2000年起,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开始编辑出版教育国情研究和政策分析的年度报告,也就是《中国教育绿皮书》系列丛书,现已出版了六册,今年即将出版第七册。这一系列丛书重在分析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对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国际教育政策的动向,探索影响中国教育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记者:据我了解,现在教育统计类图书已有不少,如《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等,还有许多教育政策问题的研究专著,教育绿皮书和它们相比有哪些特点?
张力:我觉得,教育绿皮书有至少三个特点相当突出。
第一个显著特点,教育绿皮书是教育统计报告与年鉴披露数据的深加工。这种深加工不是一般的解释性分析,而是从宏观政策角度来把握教育政策走向。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有贴近国家教育决策的非常便利的条件。如果换作任何一个大学学者,要做好宏观教育政策分析工作,必须收集大量材料;而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宏观政策研究,在资料收集和政策研究上,我们有天然的优势。我们可以相对清晰地分析当前教育处于什么态势,将来有什么走向,并把教育形势判断和未来走向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结论反映在丛书之中。
第二个显著特点是,教育绿皮书特别关注若明若暗状态的教育政策问题,有着可贵的前瞻性。例如,高等教育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WTO对国家教育政策影响、民办教育、教育公平等热点难点问题,当这些问题还处于萌芽状态时,我们就已做了积极的思考与探讨。这种前瞻性研究对教育政策制定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有些难点热点问题,当时看虽然它是局部的,但有可能会影响全局。我们经过调研和分析,并比对国际教育形势,给出一个思考和解决框架,或者给出一些看法,就可以引导政策研究或是给制定地方教育政策的人提供参考。
记者:我注意到,《2005年中国教育绿皮书》特别提到了独立学院、农村代课教师等问题,是否就体现这种学术风格?
张力:对,这些看似还不是全局的问题,但已经进入我们的学术视野。当然,独立学院、代课教师等只是其中的专题,我们还会追踪各方面的热点问题。只要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都会关注,但是每年的教育绿皮书会突出某些关键性的领域。因而,我觉得,教育绿皮书的前瞻性与时效性还是比较强的。如果要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进入新世纪的教育政策脉络,读读这一系列丛书,会有很多的收获。
第三个显著特点,就是教育政策的国际走向得到及时的展现与反思。我们通过跟一些国际组织的密切合作关系,通过对国务院和教育部关注的一些问题组织调研,参加一些国际会议,把目前国外同行正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展现出来,介绍给大家。虽然不是很系统,但是每期都有介绍国际教育政策动向的一个窗口,使大家可以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想什么,经合组织在想什么,世界银行在想什么。有很多内容是我们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得到的第一手材料。
记者:您认为这一系列丛书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但它对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和作用有多大呢?
张力:我们的研究成果和国家需求是紧密联系的,我们的研究报告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出一批书,这只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要撰写各种各样的调研报告,然后报政府部门参阅。国务院、教育部所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我们要有所回应,都会撰写相应的调研报告;当然,不是所有的调研报告都会体现在教育绿皮书中,教育绿皮书是我们的调研中适合向广大读者公布的内容产品。这个产品在我们工作中位置是这样的:我们先有政策调研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主要为国家决策服务,然后,教育绿皮书承担的一个使命,是把我们在政策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思考,以科学普及的方式让大家了解。编辑教育绿皮书,主要是试图对当前的教育政策端正视听。比如说,针对WTO与教育发展的关系问题,我们都有先走一步、看远一点的愿望。
记者:也就是说,丛书给出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与评价,虽然暂时没有形成政策,但是它包含着一定的国家政策倾向在里边,是这样的吗?
张力:是的,应该说,教育绿皮书包含着一些可能给国家政策来选择的方案,因为国家在权衡各方面利弊后,可能选择一个最终方向,而我们是展示出这个方向涉及的一些因素和可能性。它不是唯一的可能,也不是唯一的方向。但它对教育管理者的参考价值很大,因为可以从这一丛书中看到政府和社会都在关心什么,可以此书为参考,来解读教育部网站上的教育政策文件,阅读其他与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两相对照来看,就可以明白原来这项政策的制定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这一系列丛书与一般教育研究著作不同,它不可能帮助个体教师去改进教学技巧,只是为教育管理干部、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生提供参考。近几年,许多人告诉我,他们的研究生特别是教育管理类研究生的入学考试,都把它列为参考书目,想要熟悉中国教育政策的人大都会关注它。连美国、日本等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些大学、研究机构都在对它进行研究。
记者:相对于往年的教育绿皮书,您觉得2005年以及今年的教育绿皮书展示的教育热点问题有哪些?
张力:2005年绿皮书的一个看点就是宏观教育规划。从去年到今年,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十一五”规划,本书的出版可以为教育系统包括地方教育部门制订教育的“十一五”规划提供参考。其中对一些教育新视点的分析,比如财政拨款与收费问题,比如独立学院,有时候这些问题又捆绑在一起,增加了问题复杂程度。这都是当前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肯定不完全是这本书中所能全面展示的,但可以为大家提供一种可能性或参考思路。
接下来,就是本书对国际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育服务等的一些新构想也做了述评。当今,整个世界都在关注教育质量问题,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争夺达到了空前白热化,各国为争得国际竞争有利地位,都会研究制定教育发展战略,而体现出对教育质量、对教育国际化的高度关注,这些国际政策走向值得重视,对思考我国教育改革路径可能有一定的帮助。我觉得,以上两个特点还是比较鲜明的。
至于2006年教育绿皮书,我们想在年底前出版,目前正在编辑之中。今年的绿皮书关注了这些较大的问题,比如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职业教育发展道路、高等教育基本形势等方面,都有比较系统的回顾。从这些方面来说,今年的绿皮书还是很值得参阅的。此外,我们还会介绍一些非洲基础教育新的特点和欧洲高等教育新的进展,继续对中美基础教育进行比较,等等。
记者: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应该对教育现状了解比较清楚,那您对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判断是什么?
张力:中国教育目前的走势整体上看是好的。之所以说好,是因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不断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没有大的偏离。在这个过程中,从事业规模来说,我国的教育成就,特别是公众教育机会的扩大,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对原有不太适应的体制改革力度,以及教育财政经费绝对数量的增长,在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来看,都是值得惊叹的,也是很多国际同行羡慕的。如果我们要给教育现代化进程一个整体评价的话,就是大方向正确,而且走得很稳,这是我的基本判断。其中,像刚才提到的那些教育难点问题,的确是在不断发生,也有社会不满意的地方,但是这种不满意,是发展过程中的更高要求,必然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
记者:刚才我们聊了其他国家的教育政策,您感觉从国际教育政策趋势看,中国教育政策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张力:客观地说,虽然中国的人均GDP是1700美元,但仅从入学机会来看,大中小学的入学率接近人均GDP3000美元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中国教育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接下来就是怎么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人民群众终身发展的需要。比如,我国原来精英化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超过20%的年轻人都可以进入高等院校念书。把他们培养成什么类型的专业人才,如何就业,都是摆在政府与社会面前的现实问题,国际社会也高度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的类似问题,我们需要更加注意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再如,现在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平均水平是在逐年提高的,各国政府并不因为在某些教育领域实行了市场补偿机制,就推卸了责任,而是都在增加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还要迎头赶上。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7日第5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