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队伍:八个方面看发展
编者按:经过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我们的教师队伍,尤其是与提高国民素质息息相关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怎样的?教师节来临之际,请读者一起看看今天教师队伍的发展。
农村师资力量得到补充
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 2006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做出部署。《意见》下发以来,各地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组织大中城市教师支教、县域内城镇教师定期支教、组织高校毕业生支教、师范生实习支教、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教活动等积极措施,并制定出台了相关保障政策。目前这项工作呈现良好态势,但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拟于近期分片召开座谈会,交流各地进展情况和工作经验,研究进一步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措施。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特设岗位教师聘期3年。“特岗计划”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办法,从2006年起,用5年的时间实施。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据不完全统计,2006招聘的特设岗位教师总数将在18000人左右。
吸引大学生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任教 200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通过推荐免试生途径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学培养教育硕士。2006年扩大实施规模,招收120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事业。该计划的实施,为农村学校输送了一批优秀本科毕业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缺乏的矛盾,特别是解决了一些学科教师紧缺的困难。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不仅拓宽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也探索了一种为农村学校培养补充高素质骨干教师的有效形式。
推动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 2006年6月,教育部召开“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研讨会”,交流了各地组织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经验,并进行了工作部署。一批高师院校积极响应,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开展高年级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强化了教育实习环节,提高了教师培养质量,同时也缓解了农村教师短缺矛盾,促进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教师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教师教育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进入以提升层次、走向开放、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时期。
教师教育办学层次整体提高 中等师范学校和师范专科学校进行了合理调整,部分中师发展成师专或并入其他高校;部分师专发展成为地方性综合学院;本科师范院校得到进一步加强。
教师教育体系趋向开放 培养本专科师范生的非师范院校2005年达到324所,培养的师范类毕业生占全国师范类毕业生总数的40%,非师范院校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教师教育开始呈现一体化的新趋向 普通师范院校更多地参与教师培训,大多成立教师培训专门机构。独立设置的教育学院正在减少,与普通师范院校资源整合的趋势明显。1999年到2005年,我国教育学院由166所减少到60所(其中省级教育学院19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由2142所减少到1500所左右。
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 200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规范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研究制定教师教育发展规划,统筹规划本地区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科学合理地确定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层次、培养规模和实施途径,要加强对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统筹管理,组织开展专项评估,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
继续教育出现新局面
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 各地不断加大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力度,使每位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教师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岗前培训,重点是使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7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和60万名高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接受了40学时的新课程培训。
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为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加强。“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2006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该计划的主要任务包括:用3-5年时间,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努力提供优质教师教育资源 2003年以来,教育部连续三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征集、遴选、推荐活动”,组织评选并开发了一批优质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2006年启动实施“海外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引进、推荐计划”,通过引进海外优秀资源的方式,提高我国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2005年建立国家教师教育资源库网站。
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2003年9月,“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启动,实施教师网联计划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国家层面的“教师网联”建设,二是省级区域性教师网联体系建设;三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与建设,四是校本研修与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
目前,国家层面的各项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和较大成效。全国教师网联8所师大初步实现联合招生、考试及相关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到2006年3月,8所师大和中央电大师范专业远程学历教育学生达40万人;非学历教育达到50万人。
全面提高班主任素质
2006年9月,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启动。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目标与任务是:从2006年12月起,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今后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后半年时间内均需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2006年12月底之前己担任班主任工作,但未参加过班主任专题培训的教师,需在近年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补修。
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已十年,历经过渡认定、试点认定和全面实施三个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2个省(区、市)共认定教师资格约612万人。其中2005年全国共有106万多人获得教师资格。
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今年,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根据国家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有关精神,制定出台了本省(区、市)的具体实施意见或办法,并据此开展了核定编制的工作。根据27个省份的数据统计,共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971.9万人,实有教职工969.8万人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改革和定岗分流工作稳步推进。各地在核编的基础上,陆续推行了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改革。
系统完善的教师人事制度的建立取得新的进展 在妥善做好定岗分流工作的基础上,许多省份和地区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着眼于建立科学化的符合中小学工作实际和教师职业特点的人事制度,不断创新和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积极开展了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对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实行了收入分配倾斜政策,同时还完善了农村和艰苦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的津贴补贴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制订和完善人事激励政策 各地通过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规定评聘高级教师职务时需要有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提供一定的津贴补贴等人事激励政策,积极推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顺利实施。
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实行公开选拔校长的地区与学校进一步扩大,拓宽了选人视野,扩大了选拔中小学校长的民主,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教师走上校长领导岗位。
师德水平得到提升
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提出新时期加强与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要求和重要措施,指导和全面推动全国师德建设工作。
2004年以来,结合组织教师节庆祝活动,教育部直接组织并指导各地开展表彰、宣传等系列师德教育和宣传活动。先后举办“全国师德论坛”,组织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重庆开县优秀教师群体先进事迹报告团、郑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报告活动和孟二冬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高尚师德和先进事迹,努力营造科教兴国、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掀起了师德宣传、教育和建设的新高潮。(教育部师范司提供资料)
农村师资力量得到补充
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 2006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做出部署。《意见》下发以来,各地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组织大中城市教师支教、县域内城镇教师定期支教、组织高校毕业生支教、师范生实习支教、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教活动等积极措施,并制定出台了相关保障政策。目前这项工作呈现良好态势,但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拟于近期分片召开座谈会,交流各地进展情况和工作经验,研究进一步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措施。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特设岗位教师聘期3年。“特岗计划”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办法,从2006年起,用5年的时间实施。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据不完全统计,2006招聘的特设岗位教师总数将在18000人左右。
吸引大学生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任教 200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通过推荐免试生途径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学培养教育硕士。2006年扩大实施规模,招收120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事业。该计划的实施,为农村学校输送了一批优秀本科毕业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缺乏的矛盾,特别是解决了一些学科教师紧缺的困难。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不仅拓宽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也探索了一种为农村学校培养补充高素质骨干教师的有效形式。
推动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 2006年6月,教育部召开“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研讨会”,交流了各地组织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经验,并进行了工作部署。一批高师院校积极响应,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开展高年级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强化了教育实习环节,提高了教师培养质量,同时也缓解了农村教师短缺矛盾,促进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教师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教师教育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进入以提升层次、走向开放、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时期。
教师教育办学层次整体提高 中等师范学校和师范专科学校进行了合理调整,部分中师发展成师专或并入其他高校;部分师专发展成为地方性综合学院;本科师范院校得到进一步加强。
教师教育体系趋向开放 培养本专科师范生的非师范院校2005年达到324所,培养的师范类毕业生占全国师范类毕业生总数的40%,非师范院校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教师教育开始呈现一体化的新趋向 普通师范院校更多地参与教师培训,大多成立教师培训专门机构。独立设置的教育学院正在减少,与普通师范院校资源整合的趋势明显。1999年到2005年,我国教育学院由166所减少到60所(其中省级教育学院19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由2142所减少到1500所左右。
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 200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规范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研究制定教师教育发展规划,统筹规划本地区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科学合理地确定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层次、培养规模和实施途径,要加强对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统筹管理,组织开展专项评估,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
继续教育出现新局面
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 各地不断加大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力度,使每位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教师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岗前培训,重点是使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7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和60万名高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接受了40学时的新课程培训。
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为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加强。“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2006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该计划的主要任务包括:用3-5年时间,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努力提供优质教师教育资源 2003年以来,教育部连续三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征集、遴选、推荐活动”,组织评选并开发了一批优质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2006年启动实施“海外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引进、推荐计划”,通过引进海外优秀资源的方式,提高我国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2005年建立国家教师教育资源库网站。
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2003年9月,“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启动,实施教师网联计划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国家层面的“教师网联”建设,二是省级区域性教师网联体系建设;三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与建设,四是校本研修与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
目前,国家层面的各项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和较大成效。全国教师网联8所师大初步实现联合招生、考试及相关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到2006年3月,8所师大和中央电大师范专业远程学历教育学生达40万人;非学历教育达到50万人。
全面提高班主任素质
2006年9月,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启动。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目标与任务是:从2006年12月起,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今后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后半年时间内均需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2006年12月底之前己担任班主任工作,但未参加过班主任专题培训的教师,需在近年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补修。
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已十年,历经过渡认定、试点认定和全面实施三个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2个省(区、市)共认定教师资格约612万人。其中2005年全国共有106万多人获得教师资格。
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今年,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根据国家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有关精神,制定出台了本省(区、市)的具体实施意见或办法,并据此开展了核定编制的工作。根据27个省份的数据统计,共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971.9万人,实有教职工969.8万人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改革和定岗分流工作稳步推进。各地在核编的基础上,陆续推行了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改革。
系统完善的教师人事制度的建立取得新的进展 在妥善做好定岗分流工作的基础上,许多省份和地区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着眼于建立科学化的符合中小学工作实际和教师职业特点的人事制度,不断创新和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积极开展了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对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实行了收入分配倾斜政策,同时还完善了农村和艰苦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的津贴补贴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制订和完善人事激励政策 各地通过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规定评聘高级教师职务时需要有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提供一定的津贴补贴等人事激励政策,积极推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顺利实施。
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实行公开选拔校长的地区与学校进一步扩大,拓宽了选人视野,扩大了选拔中小学校长的民主,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教师走上校长领导岗位。
师德水平得到提升
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提出新时期加强与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要求和重要措施,指导和全面推动全国师德建设工作。
2004年以来,结合组织教师节庆祝活动,教育部直接组织并指导各地开展表彰、宣传等系列师德教育和宣传活动。先后举办“全国师德论坛”,组织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重庆开县优秀教师群体先进事迹报告团、郑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报告活动和孟二冬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高尚师德和先进事迹,努力营造科教兴国、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掀起了师德宣传、教育和建设的新高潮。(教育部师范司提供资料)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