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高职的命运是如何改变的
一所高职的命运是如何改变的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在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
本报记者蒋夫尔 文/摄
任何时候,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用事实对这句话作出了生动的诠释。在对该院进行深入采访后,记者更是真切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到底有多重。“的的确确,我们是靠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学院的命运!”作为学院院长,侯炳超感慨地对记者说。
“为什么别人不愿意要咱?”
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组建成立于2000年。然而,也就是在6年前,学院却面临着石油企业实施重组改制、主辅分离的新形势——“石油企业不再办学历教育!”。
“真是生不逢时,学院一诞生就遭到了沉重打击。”侯炳超对记者说,“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新疆石油管理局,根据有关政策,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学院被所属企业列为禁止投资的单位,要求学院控制发展、稳步退出”。
退?往哪里退?用学院教师们的话说,企业的决定一下子就把学院逼到了绝路。“更可怕的是,这个决定出来之后,第一年企业就减少了500万元资金投入。”侯炳超说,“这对学院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不仅是资金上,关键是教职员工的信心很难承受这样大的打击”。
在紧要关头,是消极等待,还是积极进取,学院在艰难中必须作出抉择。侯炳超召集干部职工开会,给大家出了一道题:为什么别人不愿意要咱?
这个问题一下子就让整个会场变得鸦雀无声。也许,很多人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个。在传统的办学体制下,这个问题本身也是不存在的。然而,现在是市场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企业,不愿意办学,是因为企业认为办学是个很大的负担,既要不断增加投入,又看不到经济效益。如果需要用人,到哪儿都能招到。没有这个职业学院,企业发展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侯炳超说,“这是企业不愿投入资金办学的根本原因”。
经过认真地讨论和思考,企业不愿要这个学院的症结找到了,那就是:在传统的办学模式下,学院没有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没有为企业服务好!
“到企业生产一线去调研,把服务送上门!”
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之后,侯炳超决定带领学院一班人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去,看看企业到底需要学院做什么?学院到底能够和应该为企业做什么?学院根据需要分成了十个组,由院领导和教学骨干带队,深入到每口油井、下到每个生产工地搞调查。
“到了生产一线,我们感触太深了。”侯炳超说,“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我们发现,他们所需要的人与我们培养的人有很大差距,意见最多的就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够。还有,随着技术的更新,许多工人需要培训,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培训机构。”根据大家反馈回来的信息,学院作出了两个决定,一个是根据企业需要,组织力量为企业培训人才;另一个是根据企业需要,抓紧调整专业设置和进行课程改革。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树立起了在服务中求支持,在支持中求发展的战略思想。”侯炳超认为,只有给企业服务好,才能获得企业的认可和支持,发展也才有基础。
为此,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将办学方向确定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以需求为目标,突出高职办学特色,走产学研相结合办学之路。
“大平台,小方向”满足企业需要
为了提高学校主动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了“大类招生,宽口培养,突出能力,按需确定专业方向”的教学改革,改变了过去一成不变的培养模式。学院根据“大平台,小方向”的改革思路,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即: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模块的培养方案。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企业用人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侯炳超说,企业需要的是“不仅要技能好,而且要一专多能”。在这种情况下,学院开始实行“一书多证”的教学改革。要求每位学生在走出校门时,都要实现“1234目标”:即一张毕业证书;两个证,一个是汽车驾驶证、一个是计算机等级证;三种语言,即外语、汉语、工程语言;四项技能,即钳工、电工、主专业和辅修专业职业资格证,使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大大提高,同时还满足了企业用人的需要。学院还通过实施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使专业与职业相结合,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毕业的同时获得大专学历和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学院主动与企业联系,先后与自治区消毒整理中心、斯仑贝榭公司、新疆油田公司、独山子石化、吐哈油田、中油化工、银都酒店等4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实行订单教育,使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7.1%,居全疆高校之首。“目前在校的07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90%,08届毕业生已被用人单位‘预订’一空。”侯炳超欣喜地对记者说。
实行开放式办学,体现“四个服务”
“创新观念、转换机制,是当前高职院校办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侯炳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应该围绕市场服务,围绕‘客户’服务,我们的产品就是专业技能人才输出。”在改革培养模式过程中,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做到:服务于学生,以能力为中心;服务于经济,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企业,以需求为目标;服务于社会,以满足教育需求。
学院实施了“专业建设工程”,按照“大类教育平台+专业特色”的教育模式,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了专业设置,建立了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平台,配以专业特色突出的专业教学模块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一线操作技能的培养。学院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使学校由过去的地、钻、采、炼、机等五个石油主专业扩展到现在的10大门类近40个专业方向的专业体系,并形成了石化、机电等骨干专业平台和汽车、旅游与酒店管理等品牌专业。
与此同时,经过努力,学院现已拥有包括化工、汽车、金工、焊接、电工、维修电工、家电维修等工种的30多个校内外实习培训基地,并且建成11个国家级技能鉴定站点。
现在的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发展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油田与地方并举、文科与工科并举的综合职业技术院校,办学规模和效益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过去几年当中几乎不到学校来的企业领导,如今也经常到学院来检查工作,并表示要大力支持学院办学,把学院办好,办成企业的人才基地。
更令人欣喜地是,同样是这家企业,不仅为学院投入2000多万元建综合教学楼,而且还将投资1000多万元为学院建实训基地。
“面对困难,如果当初不走出去了解企业的需求,不及时进行改革,不开展校企合作,也许这个学校已经不存在了;即便存在,发展也会相当艰难,因为企业不愿支持你了。”回想过去,侯炳超感慨万端,“从被别人‘抛弃’到企业重新重视,我们靠服务企业、靠改革创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记者点评 找准定位谋发展
6年前,由于没有很好地找准自己的定位,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过程遇到了不小的困难,面临被所属企业“抛弃”的危险。然而,在关键时刻,学院没有放弃努力,而是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最后通过增强服务意识和积极改革创新,赢得了企业的关注和支持,获得了大发展。
目前,我国有不少职业院校是由企业和行业主办的。其中的一些院校和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一样,由于得不到所属企业和行业的重视,学校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其中,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服务意识问题和定位问题没有把握好、解决好。
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要发展就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作为职业院校,关键是你培养的人才是不是企业和行业所需要的,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服务功能。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就是学校在服务意识上、办学定位上出了问题。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用自己的办学实践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作为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定好位,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演好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努力改革,不断创新,提高为企业和行业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满足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得到企业和行业的支持,从而获得快速发展。(本报记者蒋夫尔)
《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5日第7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