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7成大学生不愿当工人 只因接受的是精英教育?
“只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对上海这项入户调查的关注热度刚刚过去,大学毕业生求职又一高峰期来临。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在校大学生们有怎样的择业观?对当代工人有什么看法?是否愿意当一名工人?在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一项“大学生就业观念”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的大学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或岗位是技术工人,70%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不愿意当一名工人。
就业趋向:重实利、社会地位、工作稳定
在谈到对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时,有53.4%的大学生选择“一般”,18.6%的大学生表示就业形势“不乐观”。这说明虽然就业形势逼人,但在校大学生能以一颗平常之心看待这种现象,并没有发生过度的就业恐慌。
而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单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外资企业、学校、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其中,43.9%的大学生愿意进入外资企业,因为他们认为,外企和良好的工作环境、高收入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希望从事的职位,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42.3%)、大学教师(36.1%)、公务员(33.9%)、工程师(21.2%)、科研人员(17.5%)。这反映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三大类:一是物质因素首当其冲,如经济收入、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二是个人职业发展因素,如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发展前景、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等;三是工作稳定。然而,排名前三位的工作岗位非常密集,势必有一部分大学生无法满足愿望,只能根据现实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
“工人”在大学生眼中越来越模糊
在问卷调查中,大学生对于“工人”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42.7%的大学生认为:“工人是指从事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普通劳动者,需要一定的技能。”有31.5%的大学生认为:“工人就是干体力活的,不需要动脑筋。”20.1%的大学生认为:“工人这一称谓不符合时代发展,建议改成普通员工。”甚至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不是老板,都是工人。
针对这一现象,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蒋华东解释,在传统的国有企业,要么是工人,要么是干部,工人这一称谓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模式多样化,工人这一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涵盖更加广泛。现代企业非常注重管理和谐和团队精神,因此,把一般劳动者统称“普通员工”,这样显得更科学。“工人”成为一个“历史概念”,在现代社会,这一称谓已显得过时,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工人职业声望低,大学生对“工人”热不起来
在问卷调查中,问及“大学毕业后,你是否愿意当一名工人?”70%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当工人。其中,60.1%的大学生认为:
“职业上升空间不足。”55.8%的大学生认为:“技术容易过时,职业适应差。工作不稳定,下岗机会大。”48.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及住房待遇的扶持力度不够。”43.6%的大学生认为“工人的待遇不够高”,41.5%的大学生认为:“劳动没技术含量,容易被看成‘农民工’。”值得注意的是,也有14.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和家庭不认可,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精英教育”,不愿意当工人。9%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是一名大学生,当一名工人,太委屈自己”,放弃当工人。
这一现象表明,大学生不愿意当一名工人,并非社会上所认为的大学生放不下架子。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对自身价值认识发生很大转变,不再过分强调自己接受的是“精英教育”。大学生不愿意当工人,是出于“工人”这一岗位的职业上升空间不足、技术容易过时、职业适应差、工人下岗机会大、工作不稳定等方面的考虑,其实现实并不尽然。但这反映出的工人职业被“矮化”的社会心态,不能不引起深思。
工作不好找,渴望开设职业技能培训课
在问卷调查中,70.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所在大学没有开设职业技能培训,54.8%的大
学生非常渴望开设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只有4%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教育实际上就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但取得一张大学学历,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就具备了某种技能。据了解,应届大学生上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在岗的实际能力。一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只好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一些专家认为,与其花大力气培养一个毕业就面临失业的本科生,不如转向培养社会急缺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学开展职业导向课,推动职业指导进高校,增加大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光说。
此外,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做好准备。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把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结合在一起,挖掘自己从事岗位的潜力,增强操作能力,这样才会避免眼高手低。同时,大学生应认识到第一次就业并非终生就业,不一定非得把目光锁定在外资企业、高校、政府机关等工作岗位,给自己的就业一个调整空间,往往更容易获得一些机会。(刘华)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