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详细内容

行业新闻

毕业了,前进路上有爱随行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7-07-25 22:51:05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阳光灿烂的七月,又有一批莘莘学子走出青涩的校园。这一季,离别的旋律回荡在象牙塔上空,久久挥之不去;这一季,月下蝉鸣伴随着分别的泪水,洒落在每个角落;这一季,真挚的祝福加上美好的期待,伴他们踏入更宽广的舞台……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京津两地的几所高校,记录这一段珍贵的毕业时光,见证毕业生们新征途的启程--

  北京大学

  满载爱意踏上行程

  往年此时,毕业生们总喜欢相约去校外的餐厅聚餐;而今年,食堂却成为了北大毕业生们最流连的用餐地点。“再品‘十佳菜肴’回味燕园温情”主题活动的开展,让每位毕业生都收到了一份温馨小礼——由学校和餐饮中心共同出资赠予的五张两元面值的餐券。毕业生们可持券在各个食堂购买2004年到2006年间由学生们自己评选出的“十佳菜肴”,再次体验那熟悉的味道。

  在农园餐厅,记者从前来就餐的毕业生手中看到了这些设计精美的餐券:正面是蓝天白云背景中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背面是3年来所评选的“十佳菜肴”名称及所属食堂。一位毕业生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当年就曾参与了“十大菜肴”的评选,现在,看着自己评出来的菜肴已印上了餐券,并且供大家免费品尝,感受到母校浓浓的情意和深深的爱。餐饮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餐券上的雄鹰寓意着全校师生员工对即将奔赴社会各行各业的毕业生为祖国建功立业的殷切希望。

  以“爱校、荣校”为主题的“毕业班团支部风采大赛”现场洋溢着无限真情,参赛团支部以舞台剧表演、诗朗诵、现场书法、现场访谈等形式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在淡淡的离愁别绪中表达了对母校的深深眷恋和对今后人生旅途的充分信心。

  “雕刻梦想,型塑精彩人生---优秀校友访谈沙龙”也是今年北大毕业生系列活动中广受好评的一项。

  沙龙中,知名校友和毕业生们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并且围绕“北大学生在职场中的优势与不足”、“如何处理职场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调适心理以适应远大志向与琐碎工作之间的差距”等话题,与现场同学展开讨论,让即将踏上职场的毕业生们受益匪浅。

  新活动层出不穷,传统节目依然精彩。继前两年的巨大成功后,完全由毕业生自编自演自导的毕业电影《离骚》第三部又如约拍摄完毕。据了解,第三部主要表现的是毕业生们在毕业之际所面临的种种变化:你开始要考虑明天住哪儿,吃什么,电费、水费、有线电视费该谁出,从哪儿出……以前从未担心过的事,如今却不得不一遍遍地在不知是否已经成熟的头脑中思索。

  导演王海云笑着对记者说:“毕业了,离梦想更近了一步,但迷惑和矛盾依然存在,我们力求全面、真实而又艺术地诠释成长历程。”
[NextPage]清华大学

  带走祝福留下温暖

  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在开学伊始就把2007届毕业生的文明离校列为本学期的重点工作之一,确定了“青春、阳光、和谐、健康”的活动主题,并且提出了“三个留下,两个带走”的口号---给母校留下好形象、给老师留下好印象、给同学留下好榜样,带走真诚祝福的同时,带走自己健康的心理。

  紧贴这个主题,毕业之际,“七个一”活动在全校各个院系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组织一次谈心活动,建立一个网上集体,开展一次公益活动,举办一次体育竞赛,进行一次风采展示,撰写一篇毕业总结。

  一位毕业班班主任告诉记者,班级是毕业生们共同学习生活了四年的集体,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毕业纪念、谈心等活动,能够使同学们再一次产生强烈的集体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同学们之间的感情。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部分院系还在毕业生中开展了大学生礼仪和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宣传,并举行了“卫生周、回顾周、公益周、答辩周、体育风采周、文明卫生周、告别周”等系列活动。

  结合毕业阶段物品多的特点,学校积极倡导毕业生们做好废旧物品的分类工作,并开展了“教材传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记者来到清华大学紫荆公寓,看到计算机系正在组织毕业生捐赠活动。学生会的相关负责同学告诉记者,他们正准备捐献一些生活用品和适合孩子们的书籍给民工子弟学校。据记者观察,各式各样的捐献活动在毕业之际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布清华的各个楼群,图书馆甚至还专门开辟了毕业生捐赠专栏,鼓励大家把尚能利用的闲置物品提供给有需求的同学,并介绍了最科学的分类方法和最快捷的捐赠方式。
[NextPage]北京科技大学

  诚信就业、成才奉献

  在北京科技大学,学校给毕业生们的最后一堂课是“诚信”。

  针对2007届毕业生中共有921名学生受到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现实情况,为了提高贷款毕业生的诚信还贷意识,北京科技大学专门开展了“珍爱信用记录,享受幸福人生”系列诚信教育活动,邀请了不少成功人士、知名校友来校举行座谈,帮助毕业们树立起“诚信铸就人生,诚信创造辉煌”的价值观。相关部门也积极联系银行,努力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还贷手续办理、还贷知识宣传以及还款确认等方面工作。在培养毕业生“诚信受益”观念的同时,北科大也进行了相关的法制教育,旨在增强毕业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从思想上、行为上做好适应复杂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准备。

  以第100期学生业余党校为阵地,加强毕业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成了该校毕业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各学院都以纪念学生业余党校建校20周年暨举办第100期党校毕业生党员培训班为阵地,以“回顾党的光辉历程,立志服务祖国人民”

  为主题,在毕业生党员中举行专题报告、演讲比赛、党史知识竞赛、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教育引导毕业生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在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忘体现党员先进性。

  做好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工作,扎实细致地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成才、求职择业与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也是北科大今年毕业生系列活动的重头戏。毕业前夕,辅导员将与所有毕业生开展一次谈心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勤工助学中心还邀请到了专家供就业咨询,指导毕业生顺利实现从在校学生到社会角色的转变。校领导反复强调,一方面既要重点关注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缓解他们因为就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引导毕业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提高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健康心态。
[NextPage]天津大学

  校园处处有真情

  今年天津大学着力把毕业生离校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细处,确保每一个毕业生能够感受到母校的温暖。

  毕业前,学校联系组织毕业生再次参观校史展,重温天津大学112年的光辉历史;各学院通过召开动员大会,与毕业生充分交流,将文明离校的每一个细节都传达到位;毕业班辅导员深入到宿舍了解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做好教育和服务工作;各宿舍都选出了责任心强的党员代表,负责毕业前的安检和后勤等工作……

  作为毕业主体的各毕业班,通过各种形式再一次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认同感和友情。精仪学院的毕业班自发组织了篮球赛,为四年的大学生活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理学院本科毕业生党员成功举办了“登长城,重温入党誓词;谈理想,展现北洋风采”实践活动;管理学院发起制作的毕业文化衫、留言册、毕业戒指和纪念光盘,都成为学生珍藏一生的重要纪念。

  毕业的气息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处处都能感受到母校对学子们的深情:学工部和校团委以天津大学的名义给每一个毕业生写了慰问信;青年文化促进会在六里台小广场举办了“回首昔日情”毕业留念展;交通主干道上挂上了“欢送毕业生”横幅;敬业湖畔“再见天大”灯光工程也即将启动。此外,学校还积极联系各部门为毕业生购买车票、托运行李提供便利,校心理协会也专门安排了毕业生心理培训课程,帮助大家以健康、快乐的心态告别校园。

  母校的真情感动着毕业生。在6月24日举行的“毕业留念,祝福母校”大型毕业留念展上,上千名毕业生在签名横幅上留下了建功立业、报答母校的誓言。

[NextPage]南开大学

  学子心中有大爱

  拿起相机或DV记录下在南开的最后一个春夏,坐在书桌前往BBS或博客上写些回首大学生活的文章,走访曾经教导过自己的离退休老教师……从阳春三月开始,南开大学的校园里就依稀散发出了“毕业”的味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今年,南开大学很多院系的毕业班都举行了党员“红色生日”活动。党员毕业生聚在一起,回顾了自己入党时的心情,分享了大学期间的成长历程,并且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

  “本来以为这些‘陈年往事’不会再激起多大的反响,可当自己真正回忆的时候,却还是忍不住热血沸腾。”毕业生小孔如是说。在“红色生日”活动上,毕业生们还一致决定,把最后一次党员发展大会和转正大会放在“太阳村”特殊儿童救助服务中心举行,让自己在毕业前再一次深深铭记作为党员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扬,到基层工作、创业的毕业生的勇气和奉献精神也要推广。今年,南开大学还专门开展了“大学生基层就业”主题征文活动和“青春进行时”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论坛,邀请近年来在基层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业绩的校友们回到学校,与即将深入基层的毕业生们探讨交流。一时间,支教西部的孔令钰、自主创业的宋洪海与服务基层的毕红强成了南开人最为关注的校友明星。

  南开大学今年的毕业生系列活动的主题定为“最忆南开事,豪情踏征程”,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里,先后组织开展了“最后一课”、“诚信回报母校”、“爱心捐助”、“助你成功”经验交流会以及毕业生征文、演讲、DV原创作品征集等活动。

  毋庸置疑,这些活动完美地将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相互交融,一方面让毕业生们深切感受同窗情谊,感恩母校培养;另一方面给了毕业生爱的动力,让他们可以满怀豪情地踏上人生新的征程。

  七月,是毕业生们离开校园的日子,这既是一场告别,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本报记者 李薇薇 实习生 袁媛)

  原载 《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4日第5版 (责任编辑 庄元)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