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连续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教学已经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被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问题,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学校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改革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合格人才,是摆在生物技术专业改革与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下面对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树立“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更新教育观念,高职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能够胜任生物高新技术企业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从教学指导思想人手, 更新观念, 变传统的学科本位为能力本位。同时,专业教学改革须紧紧依靠行业、企业, 同时注意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
在课程体系方面, 建立体现生物技术行业特点的模块化、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方面, 突出师生之间的“ 活动”和“ 交往”,老师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板书,学生做笔记。实行“ 多元化” 的考核方式, 以考核技术、业务实际能力为目标, 推行综合评价模式。为了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应改变原来笔试的单一评价方式。以基因工程这门课为例,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 要完成以下的任务①基因工程技术在某一领域应用的市场调查报告②基因工程技术最新科技动态的文献检索综述③基因工程实验报告④答辩。在完成这一系列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既要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 也要深人社会和企业, 进行行业发展动态的调研, 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优于传统的考核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
二、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应该突出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1)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的思想品德。
(2)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较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 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各自高尚的生活情趣。
(3)身心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积极、乐观、自信, 能够适应复杂、变化的生活环境。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它方面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专业理论知识。理解并学会运用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熟悉生物药物、食品及发酵制品等主要产品的工艺原理、生产过程及分析检验方法, 了解生物工程的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5)技术能力。主要掌握生产工艺技术、生产管理能力、质量控制能力。只有具备“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课程体系
由于生物技术的覆盖面很宽, 生物学科知识层出不穷。课程体系设置及划分应综合化、模块化。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结构分解为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数学、英语、政治等公共课程。公共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专业课程主要有生物分离技术、发酵工程、天然产物开发与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然而, 对于生物技术的专业技术课, 由于其技术含量高, 光有一些生物学基础是不够的。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 应增加弹性化的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如:环境生物技术方面。因此,建议开设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和环境监测技术等选修课程,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内容。
四、教师队伍建设
一个学科要有好的发展,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是关键。目前我院的专任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的金字塔结构。但光有人才不够,还需要我们的教师队伍自觉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教育思想、培养模式、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质量上的不断进步。通过教研室组织“老带新,一帮一” 的方式,新教师专业课程试讲等不同形式的讨论方式,结合听课制度,不断督促中青年教师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和自学,自觉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来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圆满地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
综上所述, 通过改革使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 充分体现了生物技术行业发展的特点,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