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详细内容

行业新闻

中国林业精彩“十一五”特别报道①
生态良好,锁定国家发展新目标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发布时间:2011-01-10 22:09:49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国绿色时报1227日报道  即将过去的“十一五”,是中国林业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件大事,无疑是200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所作的政治报告首次鲜明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概念和新战略,同时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的目标。
  5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全国务林人战胜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奋力前行,为实现生态良好国家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积蓄力量、夯实本底。
  18.21%上升到20.36%
  ——20%的规划目标提前两年实现
  “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年均增量占世界的53.2%,是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20091117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这一消息。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大致以5年为一个刻度,中国森林生态资本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
  即将过去的“十一五”,同样是一个浓墨重彩的“历史单元”。
  纵向看,这5年,抗击频繁的重大自然灾害,林业生态建设走过了跌宕起伏的道路,经受了空前严峻的挑战,却依然保持了森林资源增速领先全球,整整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规划目标。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达1.95亿公顷,森林蓄积量137.2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0.36%,人工林保存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与2005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我国森林面积净增205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上升2.15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净增11.23亿立方米。
  横向看,这是中国林业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5年。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政治和外交博弈中,我国提出的到2020年新增4000万公顷森林面积和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的发展目标,纳入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成为国际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风向标。在气候变化、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等国际公约谈判中,我国林业负责任的履约赢得了在国际林业事务中的话语权。
  这5年,中国林业“体量”举足轻重,中国林业“动向”举世瞩目。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森林资源的最新评估称,在全球年均减少森林面积约1亿亩的背景下,我国年均增加森林面积6000多万亩,为扭转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局势作出了重大贡献。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称赞中国:“近两年来,中国每年植的树是全世界其他地区加起来的2.5倍”,“中国的表率作用令人印象深刻。”
  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双增长,使中国成为人工林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78.11亿吨,森林生态系统仅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6项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10.01万亿元。
  从加快生态修复到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建设新格局逐步形成
  这些年来,一轮轮经济的飞跃与波动,一次次自然的施威与重创,考验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中华民族的承受能力,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质与量、好与快、资源与人口、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调整前进的航向。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思路、重点从高耗能、高污染的“黑猫”发展向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转型。
  2005年,“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首次提出了生态修复的概念。这是一次发展理念的重大调整和历史升华,意味着今后中国将运用人工、自然两种力量,加快生态的科学重建进程。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也成为我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
  国家林业局锁定生态良好国家发展新目标,着眼全局谋划林业未来,提出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现代林业建设总体思路。同时,强化了“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林业生态建设新方略,即建设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好荒漠生态系统,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沿着“十五”的建设航道,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持续开展,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南方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相继实施,重点水源区林业生态建设、森林公园建设先后启动……
  重点地区的有效治理带动和促进了我国生态状况的全面好转,各地逐步形成以国家生态建设工程为主,地方工程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生态建设的新格局。
  监测显示,截至“十一五”末,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有效保护天然林1.01亿公顷,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65亿立方米,退耕还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个多百分点;无林少林的广大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8%,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74%。2006年到2009年间,全国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81.41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总体上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转变。全国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80%以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外种群处于稳定或稳中有升的状况。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建立,49.6%的自然湿地受到有效保护。
  2009622日,又一个攸关林业未来的节点。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林业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期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使命:“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
  这段论述是党中央对当前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的清醒判断,为林业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调。
  从山上治本到身边增绿
  ——全民共享生态建设成果
  “十一五”期间,植树造林在荒山远山之外,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生态建设的视野由改造自然、间接为人民服务,向直接在百姓身边增绿、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延伸、拓展,“远绿”变成了人们的“近邻”,居住在城市的居民逐渐体验到用脚“丈量”绿地,“出门拐个弯,步行三四分钟,就到达一处休闲健身的生态公园。”
  身边增绿理念一提出,更深层次地传递给人们的是生态意识、生态责任。一时间东西呼应、南北互动,各地抓住身边增绿的有力抓手,掀起了建设城市森林、打造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热潮。
  重庆市把建设“森林重庆”作为建成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主要目标,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建设规划,仅2009年就投资178亿元,造林798万亩,超过前10年的总和;广东省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建成1万个以上生态文明村;山西实施身边增绿造林绿化工程以来,造林绿化以每年400万亩-500万亩的速度推进。全国目前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的城市达到22个。
  有“缝”的地方就“插绿”,有人的地方就种树。近5年来,中华大地兴林、种树、护绿网络越编越密,形式越来越多,造林绿化被日渐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
  中国的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也从来没有像“十一五”时期这样精彩纷呈。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中,都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把林业部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部门,确立了生态立省、生态兴省、生态强省的发展战略,林业的投资显著增加,林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科学发展就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十一五”的5年,“绿色新政”潮流在中国大规模兴起是一个重大的理念创新,更是一个社会的实践,一次社会发展、林业生态建设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