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详细内容

行业新闻

2017“教师书房”祛魅求是的那些书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1-18 11:16:04 浏览次数: 【字体:

宋人黄庭坚有言:“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换句话说,读书是要有选择的。信息时代,书籍汗牛充栋、层出不穷,更需要以“教师视角、专业阅读”做出正确的选择。

作为教师,我所选择的书籍大多应和着《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教师书房》的节拍。因为有了编辑和名家祛魅求是的筛选过滤,所读的书籍纯度更高。

年末岁首,过去一年《教师书房》除去暑期和年关集约向读者推荐书籍外,名家书评推介作品计有六十六本,这六十多本书可分公民教育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与课堂教学、师生阅读与学力提升和最新国外优秀教育专著等几类,我印象深刻的有十余本。

老师,请把日子过好

三十余年来,就我观察和发现,一线教师最喜欢的书,往往是技术和操作层面的。国内的教育著作,也大多致力于此,而缺乏对教师心灵层面、精神世界的关注。这让我们的教育陷入了“技术至上”的误区,也让许多教师“沦落为教学的工具”。但《教师书房》推出的几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

时代变迁,脑体倒挂,教师这个业态有些沸沸扬扬,人心思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面对职业困惑、人生迷惘,和很多教师一样,我也蠢蠢欲动,幻想“外面的精彩世界”。然而,当我翻开朱永新教授《致教师》(4月17日)一书,品读教授推心置腹的教诲,顿时感觉如沐春风,豁然开朗。朱教授虽然身兼数职,但他心无旁骛,潜心研究,笔耕不辍,把丰富的教育思想付诸笔端,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而且他的行文特点鲜明,不说教、不晦涩,读起来轻松愉悦,是一部“至情至理,唤醒初心”的心灵力作。

这本书给我触动最大的,是有关教师职业四重境界的提法:让学生瞧得起,让自己心安,让学校骄傲,让历史铭记。想想自己,初入教师行列,我也曾以“学高为师,行为世范”为座右铭,但三十多年来一直诚惶诚恐,惴惴不安。读完此书,我才幡然醒悟,蜡炬成灰,春蚕到死,作为一名“久在樊笼里,心远地也偏,碌碌无为”的中年教师,不应默认自己的“小角色”,要有大抱负,即便最终不能被“历史铭记”,也应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如果说《致教师》关注的是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那么《不跪着教书》(6月26日)则散发的是那种现代教育、教师所应拥有的“独立的思想、人格”的气息。这是一本不忍卒读之书,几乎每一篇都值得好好揣摩、仔细品味。吴非是恳求我们教师不向愚昧跪着、不向世俗跪着、不向权贵跪着,但是,对孩子却满含深情、对教育满含深情、对学校满含深情、对课堂满含深情,面对这一切,他始终虔诚地跪着。

与《不跪着教书》相得益彰,凌宗伟老师《你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5月8日)堪为因爱而犀利,因责而慎思。凌老师这人很真实、很纯粹。其文风犀利、大胆,不怕得罪人,是教育界的牛虻。《你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是其犀利和深思的结晶,其背后是一个资深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热爱和责任。这些犀利的语言,有利于我们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但语气并不盛气凌人,结论并不极端,思虑并不急促,这些特质恰是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11月27日)似乎有着无穷的魔力吸引着我不断阅读,重复阅读。我想,这份魔力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书中的文章大都短小精悍、朴实无华,却又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二是书中的问题和案例皆来自教育教学一线,贴近一线教师的生活,而且有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引,容易让教师在阅读中获得借鉴。

诚然,教育的任何改变,最终都要通过教师来影响。因此,教师群体的心灵觉醒,教师整体站起来,才是教育回归本原、健康发展的最大前提。一个身心健硕的人,总是对未知和未来,有着强烈的憧憬和向往。教师的生活状态、生活质量,不仅影响着教师个体的发展,也影响着教育的质量,教师的“芳华”延续在学生的青春里。由是,我们教师首先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教育需要合适的温度

“《教师书房》里走动的人都是教育大伽,他们都能写。”散步闲聊时,我听友人说过一嘴,稍加思考,还真是那么回事儿。朱永新、常生龙、汤勇、凌宗伟、李镇西、柳袁照、姚跃林等,他们经常出入《教师书房》,他们的文字“站位高、理念新、立意深、思路清”,从教育教师切入,弘扬“以法育人”,探讨“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行走与思考,向读者呈现出学者型教师对教育的殷切期盼与坚定希望。

《让梦想开花——我和“新教育实验”》(11月13日)是李镇西老师倾情奉献他从事新教育实践的一本著述。按我理解,新教育的“新”其实质是“旧”,是抱朴守正,我们既要“蹲地头”,但又不能只拘泥于“一亩三分地”,是跟眼花缭乱的“理念”、花样翻新的“模式”说不!新教育实践即是以“行”向学生证明,分数不可能完全摆脱,但可以用一种丰富、美妙和幸福的方式去完成一个痛苦的过程。读着记录他从事新教育实验多年的一些感悟、经历与反思的文字,更加深了对他的认识。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姚跃林老师无论是教育教学管理还是做学问做人,都应该是校长中的一抹惊艳。其营造的一片成长的乐土《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3月6日)和《安静做真实的教育》(9月4日)为自己赢得了“精神职称”。姚老师大多从脉动的学校生活入手,见微知著,思想和文采兼具。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多少次设想,倘若我漫步于厦大附中校园里的话,我一定会去寻找那张贴在钢琴面板上的纸条,亲自感受一个学子对于母校的留恋和对于学弟学妹的美好祝愿。然,即便我只是厦大附中的一个局外人,我的心依然可以满满地感受到教育之美。

因久站讲台,囿于视野,多半管中窥天,对于“大教育”我想“热闹是他们的”,直到有一天书房里有位平头百姓大摇大摆地说了一句“他的高度你也可以企及”,而且气场不小。

《公民教育与现代学校》(4月10日)一书所倡导的“公民教育”,是基于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这是一本值得校长、教师和家长们阅读的书。它紧扣时代,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家长进步密切相关;它视野独特,将公民教育和现代学校融合阐述,其案例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其实,作者吴再柱老师和我生活在同一块贫瘠的红土地上,寻找的也许是同一眼泉水,然而他对教育的热爱,温暖了他自己,温暖了他身边的团队,也温暖了我们这些教育人:“教育虽不易,总有可为处。”

读王木春老师的《先生当年》(3月20日),先生与学生之间的故事,是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有风骨,有气度,有情怀,民国先生们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仿佛未曾远去,依稀如在眼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习民国先生们的知行合一,他们像一棵棵树一样有韧性,被强力扭曲过多次,居然还能弹回来,挺直腰杆,活得有模有样。

教育需要一定的深度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移动互联发展迅猛,无远弗届。因此教师也需要重新给自己定位,主动适应互联社会的学习变革。

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轻松获取人类从古到今的所有信息。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或者是权威获得渠道。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讲,教师的重要性已明显降低。教师变成了帮助学生面对海量信息时做出决策和判断的那个人,其思考应有一定的深度。这就需要教师用阅读“升级”人生。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那些在教师的性格塑造、专业发展、事业转型中起到“指引”作用的读物,可谓教师成长中的“关键读物”。《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11月6日)是方心田老师主编的“三关”图书中的一本,本书精选了22位教育专家和卓越教师在“关键读物”的启蒙下聚集智慧、转换思维、提升格局,进而成就自我的故事。相信他们“自我修炼终成玉”的读书故事能给读者以诸多启迪。他们的“关键读物”书单,更为读者的专业发展指明了一条捷径。

冷玉斌老师属于那种为读写而生的人,他的文字淡雅中透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很生活、很脱俗。《教书·读书》(9月18日)精选冷玉斌老师教书与读书之文近30篇,有教育随笔、教学反思、读书札记、童书评论等,案例丰富,内容多样;既有专注学科的思虑,也有面向教育的言说,更有落脚人生的省察,视角独特,思考独到。作者记教书事,述读书味,冷眼热心,笔端常带温情与善意。冷老师“教”“读”相长,极具借鉴价值。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信哉,真正的读书人在民间。自然界有神秘的北纬30度之说,而在我们教育界“阅读奇人”也有些应景,自东向西朱煜、冷玉斌、方心田和谢云四位老师就活跃在这一纬度上。

《阅读照亮教育》(谢云 著 2月27日)和《阅读,让教育变好》(朱煜 编著 6月19日)立意都是“改变,从阅读开始”,激浊扬清,除旧布新,以鲜活的案例阐述阅读,是教师实现突围、挣脱自囚之牢笼的有效手段。阅读可以打下精神的底子,我们在“不厌百回读”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与升华。

诗意课堂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古人云:“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优秀的教育语言清新自然,简洁流畅,起伏有致,如汩汩清泉滋润学生的心田。在《语文课Ⅱ》(4月10日)中,连中国认为,教育是为了帮助师生开启并协调自我的生命状态,推动与顺畅自我的生命状态向着丰富、美好、高贵发展。教育是让“人”自然而然、满心欢喜地走向“美好”与“美妙”。语文教师因为做和“生命”相关的事业,所以健康,所以幸福。而这一切,需要在教学中的细节与过程中实现。

“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师者楷模于漪为我们带来了她一个甲子心血结晶的《于漪知行录》(5月22日)和“教师素养系列丛书”(9月25日)。桑榆晚晴,勉力敬事。于老师特别强调教师的审美情趣,在她看来好教师的审美情趣,能够提升教学成效。好的教学总会伴随着某种“情趣”,在逻辑性的讲解过程中,往往会有一种“情感伴音”悠然放送。孔子的教态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古代评估教育教学时,以“春风化雨”作喻,描述了一种最高的境界。

读连中国和于漪的文字,我常想起《庄子》里“运斤成风”的故事。在语文课堂上,连、于二位老师就像出色的匠人,面对着自己的作品,心中有神,因而诸相庄严。然而一个真正的工匠,尤其有着自己的追求,于是他们以匠人之心,锻造出别具一格、无与伦比的语文课堂。他们吸纳万端,从容逾越,自由往复。他们的共性就是“瘦而充满诗意的语文课”。瘦,便是去除一切赘疣,弃其枝蔓而主干出。瘦骨嶙峋之中,足见思想的硬朗。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2017年,《教师书房》的这些著述没有浮夸的修辞,没有繁复的文体,简简单单的叙述足能让我们悟教育之妙。

走过2017,我们或许过于忙乱,让多少“不着急”变成了“来不及”,但读过这些书我的感触是:我应放慢脚步,自觉觉人,从小处着手,让成长之根扎入泥土更深一点。(作者单位: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

《中国教育报》2018年01月08日第10版 版名:读书周刊·教师书房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