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详细内容

行业新闻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05-08-10 16:16:18 浏览次数: 【字体: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

 

张北坪

 

 

   大学生是一个尚待成熟的青年群体,在思想上属于有限制鉴别能力者,容易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方向。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为大学生提供恰当的引导,这种引导不仅要体现科学性,更为关键的是要具备易于接受性,这种接受应当是诱导性的而不是强行性的。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化的推进一方面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而另一方面网络所带来的开放性,多元化同时也为某些不科学的非主流意识和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这就为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若干挑战,这其中尤以网络信息多元化的挑战、网络交互性的挑战、网络发展形式的创新性的挑战为主。

 

  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活动倾向

 

  网络信息发布的多元化难免鱼龙混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这种媒体面前最容易受到冲击,产生意识上的震荡和行为上的混乱,因此,媒体嬗变所引发的青年大学生思想倾向,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首先予以正视的问题。

 

  ■政治取向

 

  网络是一个空前开放的、全球性信息资源共享的系统,既不姓“社”也不姓“资”,各种网络信息来自不同国家,使网络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代表不同的政治观点、文化观念、道德行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信息云集网上,使上网学生受到国内外多元文化和各种价值观的影响。

 

  仅就政治文化来说,借助于网络获得极大传播的首先当属民主和正义,其次民族主义也是近来可以较多发现的思想流,例如反对日本“入常”的千万人网络签名就掺杂着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网络政治文化中表现的西方民主与民族主义等,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悖,这使得大学生在政治价值的取舍上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境。一方面追求马列主义崇高信仰,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多数学生努力的方向,但另一方面西方政治对共产主义思想文化的否认和攻击也对大学生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冲击。

 

  要看到我国高校政治教育网络建设水平低,尤其网络技术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而这势必会带来信息流量和流向的不平等,使得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可以趁机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传播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信仰,造成“西风压倒东风”的假象。求知和受知意识强烈的大学生将不可避免地在东西方政治文化中进行复杂的选择。

 

  ■社会取向

 

  大学生是“网民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本来大学生普遍上网,并进而掌握网络技术,是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大好事,也是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需要。但是统计一下大学生上网到底在干什么,却令人大吃一惊。郑州原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3000名大学生中,热衷聊天室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3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下载软件。

 

  在多数大学生看来,网络的人际互动具有强烈的交互性和延伸性的特征,每一个上网的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既是信息的传递者,又是信息的享受者。人们通过网络信息的双向交流,大大加速了人际间的互动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鉴别能力,逐渐产生了诸多网上不良行为,如患上“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无法进行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而患上社交恐惧症;过度上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丧失自控力,荒废学业,违反纪律;网上恋爱,由虚拟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演变成现实悲剧等。

 

  网络的过分社会化将会导致大学生在踏出校门之前就已然沾染诸多不良社会风气,这一切都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生成,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

 

  ■道德取向

 

  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逐渐从一个熟人社会进入到生人社会,缺乏共同的习惯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这就容易导致道德的失范。

 

  法律并不能在所有的社会领域中都发生作用,在法律无法介入之时,往往是道德的作用支撑着社会系统地运作,而道德的力量来源于共有的习惯的力量,在一个缺乏共同习惯的社会,道德失范在所难免。

 

  网络社会是一种虚拟社区,假设每一个在线者彼此都不相熟,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网络社会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道德的力量失去了,旧有的、现行的社会道德在网络社会里都可以任意抛弃,作为网线上的两个数字符号,在线者无需对他人承担任何责任。

 

  当然,一切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并运行着的,人类社会尤其如此。作为维系人类生存的基本武器,道德的作用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所谓的网民公约就是网络道德化的一种体现,但在一个纯陌生的虚拟社会里,道德的力量即便不能说是虚无的,至少也是无奈和紧张的。在缺乏正当性的前提下,个人独立构成的单元是无法用强行的手段攻破的。除了主体个人的自觉之外,我们很难找出应对道德失范的更优方法。大学校园里的BBS论坛一方面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发表个人意见的平台,但不着边际的发言也不时葬送了具有一定意义的讨论主体,而这就是道德失范的表现。在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寻求道德的强势,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网络终归是人的网络,其本质无非是为人所用的物质工具。思想政治教育所针对的教育对象是使用网络虚拟身份的人。校园网上,传统的“教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机制正在弱化,而“网络——学生”的信息机制正在形成。这种自发形成的不完全的信息机制与传统的“教师——学生”的信息机制并存,却未能得到沟通,关键是缺乏教师对网络文化的必要介入。当前,抢占思想阵地,建立一种教师参与下的“教师——网络——学生”完全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机制极为必要。信息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在认真研究信息化下的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倾向的前提下,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四因素为基点,结合网络化、信息化的特点,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路径。

 

  ●路径一: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交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腾飞的双翼,任何一方面的残缺都会使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入误区。

 

  所谓科学精神,是指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开拓创新、勤奋不息的进取意识,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企盼和高扬,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探索。

 

  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要善于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的思想变化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这样如果能够恰当地把握这种规律,确实地以学生为中心,必将便利教育工作的开展。

 

  ●路径二: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只有将素质教育常抓不懈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灵上的宁静,而不会被浮华的世界遮蔽双眸,才能树立正确的政治、道德和社会取向。

 

  当前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决定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可以说加强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对各种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路径三:不断创新思想教育的形式和载体,不断增强时代感和实效性。过去那种“嘴喊、腿跑、手抄”的体能型,“以时间换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所需。当务之急,是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由于互联网的隐匿性,大学生在网络上反映出的思想可能更为接近本色。所以,既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还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路径四:润物无声,努力营造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将有效地缓解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负担,使其敢于面对真实的社会而不仅仅是生活在虚幻的网络中。

 

  据调查,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归属感,无法与同学、室友良好地沟通,只得诉诸于网络来排解内心的压抑。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大学生缺乏与人进行现实交流的能力,在网络中侃侃而谈、口若悬河,而在现实世界中却是语塞不通,既不利于职业选择,也不利于进一步深造。

 

  ●路径五: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他们应当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对时事、政策和校园动态有很强的把握能力,要熟悉掌握网络沟通技巧,又能以普通学生的身份上网,不能总是以批评的姿态出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些人一方面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倾听大学生的心声,为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另一方面,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向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反映,真正成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路径六:努力实现信息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规则化。在制度化的模式下,突出“时效性”和“稳定性”相结合,对那些经过历史检验的价值标准应当予以坚持,这些标准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而对那些具象化的具体规则则应当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

 

  缺乏制度保障的行为难以实现模式化,无制度保障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稳定性,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口号式教育,除了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之外,毫无益处可言。制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才应当是信息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

 

  【工作实例】[1]“觉悟”网站为何拥有高点击率

 

  有着第四媒体之称的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引发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层嬗变。网络的发展既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渠道,又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在2001年周恩来总理诞辰103周年纪念日的这一天,南开大学党委开通了南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主题网站——“觉悟”网。学校在建站过程中体会到,要办好一个网站,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定位的准确性

 

  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其目的是要通过发挥网络优势,在网上提供有教育意义和具有正确导向的信息,指导和影响师生的品行,从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渗透力和影响力的预期效果。因此,学校不为追求高点击率而盲目设置与主题无关的栏目,从而保证网上信息主题鲜明,并能更加生动有力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管理的规范性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严格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学校在网站建立之初制定了《觉悟网站运行管理规定》并随时作出调整,同时建立了网站栏目和内容审察制度,保证网站发布的内容正确、真实,无政治性失误。在维护上,制定了《觉悟网站维护人员值班制度》、《例会制度》等相关方案,保证了网站的正常运行。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网站在建站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当前师生的思想特点,在栏目和内容设置上体现出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服务学生的特点,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条件,为他们的成才搭桥铺路。同时又注重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参与者。

 

  频道栏目设置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

 

  在栏目设置上,不仅要从实际的需要出发,也要注意栏目所能容纳的信息的可利用性,针对高校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如何真正做到与高校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是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栏目设立之后,如何让这个栏目持续发展下去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要做到栏目有针对性,又要及时更新,这样才会让一个网站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健康发展。

 

  注重突出学校传统与特色

 

  作为学校网络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对南开近百年而形成的风格、特色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南开的公能精神和创新精神要充分重视,注重发挥校史和现有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感化师生。

 

  “觉悟”网站自开通以来,广受师生们的关注和欢迎,截至到目前为止,已有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网友超过13.7万人次访问了网站,保持着较高的点击率,在师生当中影响非常大,真正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扩大了覆盖面,增强了影响力。(南开大学 李毅)

 

  【工作实例】[2]构筑网上思政工作新平台

 

  实现了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并促进了高校间的交流

 

  一年多来,由东北大学共建的中国大学生在线的“长夜书香”和“振兴东北”两个频道共更新各类新闻5000余条,上传中国大学生在线总网站重大新闻300余条。由东北大学承建的这两个频道,体现了东北大学自身鲜明历史传统以及地处东北的地缘优势、特色。

 

  “长夜书香”频道浸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唤起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振兴东北”频道架起东北这块热土与全国青年大学生、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站点间的互相链接,提高网站的点击率,特别是频道对沈阳历届的“制博会”和今年在沈阳举行的“全国青年技术大赛”进行跟踪报道,东北大学还应邀出席由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举办的“振兴东北网”工作研讨会,这些都加大了网站的影响力,也使更多的社会人士了解中国大学生在线,了解东北,了解东北大学,实现了多赢。

 

  校园网络人文和学术气氛日渐浓厚

 

  随着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逐步推进,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东北大学白山黑水BBS站的讨论内容层次不断提高,正面的、积极的、主旋律的声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每日的“十大话题”中。

 

  参与面更加扩大,在2005619的白山黑水BBS站版主大会及站聚活动中,校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高度重视,亲自出席,广大战友积极参加,成为白山黑水BBS站有史以来最高层次、最大规模的站聚,白山黑水BBS站的人气日渐上扬。各社团版面、娱乐版面、学术版面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各种版聚和联谊,白山足球队定期举行联赛和友谊赛,游泳版每周组织版聚切磋技艺,各类体育项目都开设专版,增进了具有相同志趣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来自不同学校的网友间的交流。(东北大学 孙雷)

 

  【工作实例】[3]增强网络德育的实效性

 

  200112月,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主办的德育网站——“青春在线”网站建成并运行,截至目前,学校拥有思政工作、学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勤工助学、社团活动、招生就业以及各直属单位、学院()等的二级网站79家,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网络体系。

 

  积极引导 一是组织学生辅导员积极学习网络知识,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通过网络“QQ聊天”、论坛等渠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是不断优化网络德育队伍,吸收精通网络技术、心理咨询等知识的人才,作为兼职德育队伍,通过“网上聊天”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三是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举办网络技术培训班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讲座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对现有学生工作队伍进行培训。

 

  四是充分发挥学生骨干队伍在网络空间的作用,在网站的整理、学生工作网页的制作、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等工作中大胆培养和使用学生骨干队伍,使其成为学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助和补充。

 

  加强监管 为规范网络行为和秩序,山东理工大学建立和完善了有关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监控管理技术,如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等,监控、过滤、消除可能侵入学校网的消极信息,防患于未然。

 

  强化自律 第一,学校在加强基础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加大网络行为规范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维护网络秩序的重要性。

 

  第二,学校网络监管部门针对网上一些敏感问题发表正面理性的意见,引导广大网友树立正确的观点和立场。

 

  第三,团结网上骨干活跃人员,实现自我教育和引导。在网上敏感话题的争论中,网络论坛上的骨干活跃人员的观点对普通网友的影响力不小。通过发挥他们的正面影响力,教育和带动更多的网友理智、成熟起来,促使大家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山东理工大学 刘昕)

 

  【链接】[1]校园思政网的发展

 

  高校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一般视为始于2000年,称“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现称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对高校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起于2000年暑期昆明的一次专题研讨会。后于当年9月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此后在上海、天津、福州、北京等地举办了近10场研讨培训会,期间还结集出版了《唱响网络主旋律经验汇编》。

 

  200111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为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下发的《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举措和文件精神,对促进高校重视并做好这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2001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大学生在线”是对全国高校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从零散化到整体作战的一个战略布局和调整。

 

  【链接】[2]校园网站类别

 

  现在校园网站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提供服务、娱乐类。这种网站是最受网民喜欢的,也是点击率最高的。第二类,提供信息类。这类网站也比较受欢迎,点击率也比较高。第三类,思想教育类。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