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短缺,青年就业问题突出,如何解决——
专家解析2005就业关键点
本报记者 刘宁
日前,来自全国各地、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代表500多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就业专题研讨会。会上,许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和就业服务机构代表等纷纷就就业的系列话题展开研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司长于法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大连戚秀玉职业介绍所所长戚秀玉等作了精彩的发言。与会者回顾了2004年的就业工作,并对2005年的中国就业形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2004,成绩可以让我们微笑
[数字]
2004年,我国就业人数达到75200万人,比2003年增加76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26476万人,比上年底增加837万人。
[特点]
2004年,中国就业人数愈7.5亿,这个数字对全世界来说是个奇迹。
2004年,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同心协力,制定并实施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就业的增长。
2004年,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突出,在教育部、劳动部、人事部等有关政府部门的努力下,借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积极的就业政策的作用,圆满完成全年就业目标。
具体讲,2004年的就业市场出现四个特点:一是宏观调控为经济和就业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这次调控更强调了未雨绸缪,在看到过热苗头的情况下就采取果断措施,因此保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也为增加就业机会奠定了基础。
二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表现在农民工、技术工人的“短缺”和青年就业问题突出三个方面。农民工短缺,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重点地区估计缺10%左右;技术工人短缺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与供给比已经大于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与供给比,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这种现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存在;青年就业问题是就业市场面临的新情况,特别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是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政策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落实和完善再就业政策的政策,加大对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支持力度,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是2004年社会政策中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四是农民工就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中央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和措施。
2005,让我们再上一个台阶
[数字]
全国现有下岗失业人员1300万人(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500万人,上年失业人员800万人)。预计2005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100万(其中高校毕业生338万,中职毕业生250万,当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10万,复员转业军人50余万,农转非人员250万),而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将不断增加。
2005年就业和再就业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00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全年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400万,参加创业培训3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0万,职业技能鉴定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增长20%,培养15万名新技师。
[主要问题]
2005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而且将越来越突出,尤其是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促进就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表现为:
一是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多达2400万人,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能够安排的只有1000多万人,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人左右。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两类矛盾交织在一起,解决起来难度更大。
二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和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资源枯竭地区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度加大。已经再就业的人员中,约有1/3的人属于灵活就业,稳定性差,随时可能重新失业。
三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下岗失业人员多,就业难;技能劳动者短缺,新的产业和企业招不到合格技工,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农民工短缺随着部分地区需求的增加而将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当年毕业群体突破300万人,加上2004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青年就业的压力非常大。
四是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这类人员现有约200万人,再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关键]
2005年除面临农民工、技术工人短缺和大学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外,还将面临中西部地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并轨的压力;东部地区探索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尤其是探索城乡统筹就业,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2005年就业工作应把握以下关键环节:
首先,积极挖掘增加就业岗位潜力较大的产业和行业。200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338万,一方面,大量新的劳动力涌入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就业岗位的增长却较缓慢,客观上引发了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当前,信息产业、旅游业、美容美发业、室内装修及物业管理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势头很好,也是就业岗位资源相对丰富的行业和产业,应该进一步研究这些行业促进就业的措施,以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其次,评估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完善针对困难地区、行业和群体的就业政策。目前,有许多大学生愿意去西部等省区就业,但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困扰着他们。虽然教育部等部委及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多次强调,要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在人才流动中的种种壁垒,导致许多毕业生不愿也不敢离开城市,这在客观上也造成大学生的就业难。2005年,需要开展针对积极的就业政策效果的评估工作,研究积极的就业政策,针对西部省区及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和一些困难行业,出台切实有效的优惠政策,解决困难群体的再就业,促进青年和大学生的就业。
第三,进一步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措施。2005年,全面清理针对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限制性政策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尤其是研究确定新的管理制度框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的任务更加迫切。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如何解决其子女上学问题,如何解决他们稳定就业和居住等问题,需要开始进行试点探索,以保证未来15年小康社会时城镇化目标的实现。
第四,积极推进技能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需求为供给比的5倍左右。因此,要从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等方面,加快制定和实施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第五,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今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并逐步建立培训促进就业的机制。目前,劳动部正通过全面引进“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项目培训技术,将创业培训向高等院校学生和农村转移劳动力拓展,增强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育部门应通过与其他部门和机构的联合,开展职业见习、岗位实习、合作办学、挂职锻炼、“订单式”培养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加大对学生的能力及实际技能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拓展就业岗位。
《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20日第8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