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前身是“甪直小学”,1917年春到1921年夏,叶圣陶在校执教,对学校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着力创设一个充满时代气息和生命情趣、师生互助共进的教育、生活环境。这是我校特有的、极其珍贵的、孕育着巨大潜能的教育资源。百年来,学校的发展始终传承着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并努力发扬光大。
学校借易地新建之契机,从选址、规划、布局、设计、装饰各个环节,努力将百年新学的探索,践行叶圣陶教育思想所积淀的优秀文化物质化
2002年,一所占地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966平方米,可容纳42个班、拥有22个专用教室,高标准、高规格按江苏省颁标准配备教育设施的现代化新学校拔地而起。我校精心营造校园文化,将百年新学实践中积淀的丰富内涵有机注入现代化的校园建筑之中:开辟了微型“生生农场”、“池塘群落”、“风力发电站”;建设了“未厌”(叶圣陶语)图书馆、阅览室;综合教学楼内按高配置标准建设了音乐、美术、舞蹈、科学、劳技、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活动场所。让师生置身于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教育与学习生活息息相通的氛围之中。
为了将叶圣陶教育思想与当今新课程改革之理念融为一体,让校园里一草一木都有情,让每一面墙会说话,使现代的崭新校园透射出古老的、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凸现出以浓浓的叶圣陶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我们在校园内,利用连廊、进厅、走道、橱窗、墙壁,将学校百年新学历程,尤其是叶圣陶先生的教学主张、教学改革和教学理想,用艺术化的手法(壁画、图片、文字、标饰)表现出来,并以“善教善导,主动发展”(叶圣陶语)为校训,“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语)为校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为教风,“自主、自探、自辨、自律”(叶圣陶语)为学风。
将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通过活动凝固成传统,如青年教师读书班、行政例会、教代会、民主评议校长等
近五年里,每双周二晚是学校规定的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集中读书时间,副校长任班主任,团支部书记任班长,平时分散自学,原则上每天要有1小时读书时间。读书内容以叶圣陶教育文集1至5卷为主,每学期制定读书计划,定期组织交流读书心得、讨论读书体会;定期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导读。在研读叶圣陶教育文集、讨论叶圣陶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大家的共同语言多了、话题也集中了,不知不觉形成了共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熏陶,在共同的文化中,影响了各自的行为。尤其对提升年轻老师的师德水平十分奏效;再如读《叶圣陶谈教育目的》、《教书和受教育》来讨论当今新课程倡导的理念,通过读书认识叶圣陶的“大语文观”的进程,是更新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也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
每周一次的行政例会,对照上周工作安排本周工作绩效分析、布置下周工作;每学期一次的教代会,研究学校重大问题;每年一次民主评议校长会,全体教师无记名给正副校长打分测评等传统活动,巳成为学校管理的常规制度。
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学校百年新学的探索,必须传承和创新
叶圣陶先生当年的“生生农场”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大课堂,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共享实验研究的过程和成果,我们决定在组织实验小组田间实验的同时,在校园网上建立专题网站进行同步实验,“田间西瓜网上种”,把种子育苗、移植、压蔓、开花、授粉、结果,最终收获新的种子的整个实验过程通过网络全程展示。
网络提供了很多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如电子信箱、BBS、即时聊天软件等。由于时空的限制,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网络上的这些交流工具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在实验过程中,各个实验小组每天把自己的新发现、日常记录的数据以及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些网络工具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指导学生对西瓜进行日常管理,大家还能交流自己查阅到的各种知识和经验。
信息技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为展示校本课程的研究成果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学生们主动到网上去查资料、通过网络进行讨论交流,确定新的研究课题,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来。
在这一百年里,学校虽然经历了数十任校长的接力,数千名教师的新老交替,但是始终以叶圣陶教育思想为精神根基,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校风,教师追求“善教善导”,鼓励学生“主动发展”,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江苏省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 张洪鸣)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9日第7版 |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