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创对话课堂
王勇小档案
王勇,1976年出生,从事教育工作11年,现就职于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2004年被评为武汉市优秀教师、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湖北省骨干教师。她所执教的《穷人》、《奴隶英雄》、《开国大典》等课曾获省、全国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真实的才是美丽的 杨再隋
如果你渴望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如果你想让学生敞开心扉真情表白,如果你想看到学生个性飞扬——做一个真实的人吧!教师只有自己率先做真人、说真话、表真情,才有课堂上真正的师生无间,真正的真情对话。这是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年轻的语文教师王勇在一次会上的真情告白。
王勇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在语文教学中,她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大姐姐和好朋友,一起去尝试困惑和迷茫,一起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一起去感受文本语言的精彩,去体验字里行间隐含的喜怒哀乐,去领悟作者从写出来的文字中尚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动情之时,她和学生一起哭,一起笑。她说:“虽然少了一些淑女的风范,却拥有了学生真心的拥抱。”
教学《奴隶英雄》一课时,王勇考虑到文中所描绘的时代、内容、思想、情感对于学生都是陌生的,要让学生真实地心动,并从心动引发情动,从而达到感触和体会奴隶心灵的目的,必须找准易于感受并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点。王勇几经考虑,把奴隶的生活作为切入点。很快,同学们在快速默读、画重点词句后,全班的情绪立刻被激发起来,同学们在充满感情地抠词抠句的过程中,一个个枯燥的文字,变成可触可感的画面。从开始对奴隶生活的同情到逐步认识到由于奴隶主对奴隶长期的高压和凌辱,致使奴隶们人性的麻木和自主思想的丧失,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到奴隶主对奴隶迫害得残忍和没有基本的人性。在对奴隶生活的体验中,一股股愤怒的火焰炽烈地燃烧起来,对奴隶的同情和必须推翻奴隶社会的决心,弥漫于整个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王勇始终注意和文本对话,和学生真心交流、真情对白。一次,王老师路过校园一处花坛,香味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花开了,顿时欣喜不已,便停足美美地享受了片刻。来到教室,便向学生说:“你们看到腊梅花开了吗?”谁知竟无一个学生知道腊梅花在校园何处。王勇心里掠过一丝不安:为什么同学们对生活中的美视而不见?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王勇除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还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发现、欣赏大自然的美,去倾听大自然深处的絮语。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当你的学生为一株小草的出土和一粒种子的发芽而惊喜时,你的教育就成功了。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同学们常常对老师说:“今天,我看见太阳照在太子湖上,可美了!”“昨天晚上的月亮特别明亮……”同学们一点一滴的发现都令人高兴,因为他们善于观察、敏于发现,对生活充满了爱。正像王勇所说,要热爱生活,要用自己的感官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样,你的生活才会充满欢乐。
的确,真,才是美的;真,才具有魅力。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为真诚,王勇成了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因为真实,王勇的语文教学,生动活泼而又自然平实,课堂上师生和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真情对白,常常引发一声惊呼,一声叹息。有时学生妙语连珠,引来阵阵笑声。这是师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我想,这不就是新的教育生活吗?的确,真实的,才是美丽的,也才是快乐的。王勇正是这样一位很有潜质的优秀语文教师。(作者系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小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一节课40分钟,两节课80分钟……学生与老师的生命便由这一节又一节的课堂组成。这课堂如果没有创新在闪烁,这课堂如果没有思绪在飞扬,这课堂如果没有情感在流淌,那么这是一节无趣的课堂。孩子在这样的课堂中无法与文学大师交流,无法与文本交流,那优秀的作品便在枯燥中失去了魅力,失去了灵性,孩子也因此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实在是太大的损失。为了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师生应该共创对话的课堂。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让他们尽情地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己的内心交流,与一同读书的伙伴分享。
想拥有这让人激动的课堂,我们教师首先要陶醉在文学大师们的丰富多彩的作品中,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能动情,教师首先要能动情。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
教学《奴隶英雄》这一篇课文时,初看觉得简单,不就是赞美斯巴达克敢于反抗的精神吗?再看几遍便觉得不简单!他为什么要反抗?他的内心在想什么?他的反抗为什么到今天仍有如此大的魅力?一个跨时空的对话由此展开。随着对文本的理解,我渐渐翻开了奴隶社会这一段充满血腥的历史,也走进了英雄的内心。“我们都是一样的人!”这句话多么震撼人心!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为此,设计好教学框架,随时关注和扩展、丰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生发,真正让课堂成为预设与生成交融的生态课堂。
还是以教学《奴隶英雄》为例。我给了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学生通过初读认识了剧本的表达形式,通过默读整体把握了剧本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就此进行探究性的读,继而抓住重点读。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对话,反复读书,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正如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所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
有了教师和学生各自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带着各自的理解和感受,于是就有了这第三层的对话,也是我认为在课堂上最重要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都要高于学生,可以起到向导作用。我们绝不能一味地强调孩子们的感受与体验,而没有了老师自己的见解!我们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上一起发表见解、一起争论、一起得出结论、一起获得成功的体验,那是一件令人雀跃的事情。同时,教师要激情四射,以情激情,以神会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奴隶英雄》教学中,当学生闭上眼睛倾听了角斗场中打斗的声音后,说了许多自己看到的画面和感受,我便满含深情地说出感受:是啊,角斗场上充满了浓浓的血腥味!就是在这高高的看台上,罗马人喝着美酒,品着佳肴,看着场内的奴隶拼死搏杀,从中得到嗜血的快感。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此时教师的表白满足了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烘托了主题,升华了情感,使学生的情思与文本和老师产生了共鸣。
在师生共创的对话课堂中,语文学习更精彩!我们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我相信:在心灵与语言共生的课堂上,学生语文素质的养成和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必将与日俱增!(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王勇)
课例片断
王勇老师执教的小学语文第12册《奴隶英雄》一课获得2004年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组织的“全国中小学视频案例”比赛一等奖。
师:同学们,拿起笔,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表现奴隶生活的句子,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默读,圈点勾画,师巡视指导,鼓励)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读书的感受,没有读完没关系,可以在交流中继续完成。
生:我来说说奴隶丙说的那段话“用铁链锁着……只剩我们十个了。”我觉得他们生活得太惨了!牲口还得喂饱后才干活呢!而奴隶却要饿着肚子做苦工,生活真是连牲口都不如!
师:连牲口都不如啊!你们找到这种感受了吗?(停顿几秒)来,一起读读这段话。
(生读这一部分)师:对这段话,还有想说感受的吗?生:这一段中有几个词觉得很刺眼,“锁着,打着,逼着,赶着。”这哪是对人呢!奴隶主,罗马人简直就把奴隶当成牲口!
生:他们完全没有自由不说,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你们看,短短三年,就被奴隶主打死、饿死了20多人,太可怕了!
师:在我们眼中,是短短三年,但是这三年对于奴隶们来说呢?
生:那是度日如年啊!真是苦难漫长的三年啊!
师:你怎样读这一句“三年多了!”(生读,师评:你已经有气无力了!你已经认命了!唉,过一天算一天吧!)生:老师,我还想说几句,“他们让我们自相残杀,给他们当把戏看。”这罗马人简直就没把奴隶当人来看,他们强逼奴隶自相残杀而取乐,这是个什么社会!
师:这就是奴隶社会,这就是奴隶们的生活,看着大屏幕,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
(师生配合读)师:过着这样痛不欲生的生活的奴隶为什么不逃跑,又为什么不反抗呢?
生:因为逃不掉,可能以前逃过,但都没有成功,反而被杀死了。
师:请看这一句话“我们都是奴隶。”
你们能触摸到奴隶们的内心吗?
生:长期的高压、迫害,他们没有了反抗,已经把自己看成一个任人宰割的奴隶了。
生:他们已经麻木了,不再有思想,不再想追求自由与幸福。
师:是的,他们的思想已经麻木,已经接受他们是奴隶的命运,每天被锁着,赶着,打着,失去自由,还认为我们——
生:都是奴隶。师:吃不饱,穿不暖,被打死,没有生命的保障,也没有反抗,因为他们一直认为我们——生:都是奴隶。
师:过一天算一天,不再有思想,因为我们——
生:都是奴隶。
点评
奴隶的生活是本剧的中心,也是奴隶起义,争取生存权利,渴望人性解放的直接原因。在这节“关注奴隶生活”的对话中,师生以文本为依托,以重点词句为根据,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用朗读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对话中词句、感悟、情感、朗读、理解、运用常融为一体,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更为灿烂,师生们享受着语言和认识共生的乐趣。
学生们是多么认真地在抠词抠句啊,奴隶丙的话,每个词句都被同学们咀嚼着,品读着,“锁着,打着,逼着,赶着……”在全文的联系中,它们变成了悲惨的画面,化成了怒不可遏的情感。师生们从感悟到理解,层层加深,从对奴隶生活“非常痛苦”到“痛不欲生”,从“不当人看”到“精神的麻木”,“来了多久了……”的反复地读着,麻木呆滞的语调逐渐加深,教室内充满一种可怜、悲痛和气愤……总之,学生们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在与文本对话中,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中,一步一步,一词一句走进了奴隶的生活,走进了他们的心灵!(点评:《湖北教育》执行主编 谢铭德)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