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详细内容

行业新闻

多种形式创新教师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发布时间:2005-05-10 15:56:07 浏览次数: 【字体:

在最近召开的2005年度全国教师教育工作会议上,如何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教师教育制度和教师教育模式,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和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与会代表交流、研讨的热门话题。13个省、直辖市在大会上介绍了各自的做法。本报已在一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基础教育》专栏,陆续报道了湖北、河北、浙江、福建、河南、四川的经验,今天我们再将天津、上海、辽宁、安徽、湖南、甘肃的做法,摘要介绍,以供各地借鉴。

 

    天津:构建网络培训体系

 

  天津市在“十五”期间增加投入,大力改善教师教育院校的办学条件,各区县教师培训学校都建设了校园网点并与市继续教育中心网站通过宽带网联通,形成一个覆盖全市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中学教师全员岗位培训学制一年,240学时,实行学分制。70%的学时在天津师范大学继续教育网校学习网上课程和点播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讲座;30%的学时安排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教育科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为主要内容,结合网上继续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围绕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若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理论学习的收获通过实践环节得到归纳、总结和升华。

 

  全市建设继续教育全员岗位培训的网络课程平台,设置了学习导航、信息检索、教学公告、教学内容、在线答疑、视频点播、网上研讨等模块,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大信息量、交互性和群体教育技术的优势。网络课程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切实帮助学员解决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中小学教师第三周期继续教育全员培训的主要教学基地在区()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的任职校,所有课程都通过网上传输,不仅加大了继续教育内容的信息量,而且为个别化教学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中学各学科共有88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上网投入教学。首批7000余名中学教师在继续教育网上学习一年并结业,目前,9000余名中学教师正在网上学习,从下学期开始将有一万多名中学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继续教育网上学习和研修。

 

  天津市教委对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非常重视,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骨干教师培训和基地建设,组织实施了以培养市、区县、校三级骨干教师梯队为目标的“青年教师希望工程”和以培养名教师、名校长、名专家为目标的“三名工程”。为了全面提升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市教委划拨专项经费建立了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科研基金,资助中小学骨干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立项的科研项目按照市级科研项目管理,目前有600余名中小学骨干教师立项进行教育科研。

 

    湖南:保障经费 整合资源

 

  湖南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政府按照“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方针,保障教师教育经费。一是按教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对教师继续教育予以保障;二是从城市教育费附加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教师继续教育;三是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从教育经费转移支付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四是学生杂费中收取的师资培训费全部用于教师继续教育;五是学校实行收费“一费制”后,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列入学校成本;六是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承担成本的分担机制。近几年,湖南省用于教师培训经费稳步上升,2004年省本级投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1600多万元,是2000年的5倍。

 

  为整合教师教育资源,优化教师教育结构,湖南省从1997年开始对中师学校进行结构、布局调整,到2003年年底,全省原有的32所中师学校全部并入高等院校,或改办为其他类别的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同时,积极推进高等师范院校的结构调整和层次提升,在整合部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院和其他高等专科学校资源的基础上新建了8所本科学院。加强了湖南师范大学的建设,并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等三所师范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同时积极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先后在4所高校开设了教育学院和师范教育类专业,并遴选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18所综合性大学的一些优势学科为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湖南省突出农村,促进均衡发展。去年他们针对农村英语、计算机合格教师严重缺乏的现实,筹集650万元专项资金,为农村乡镇每个中心完小培养了4960余名英语、计算机合格教师。今年计划以大湘西农村乡镇为重点,再培养1500名初中英语、计算机骨干教师。同时,各市州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启动了相应培训,以从根本上缓解薄弱学科骨干教师队伍短缺的矛盾。另外,还开展了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校长到教育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培训。

 

    上海:完善教师资格制度

 

  上海市教委自20019月开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19个区县共有124190名教师参与认定,121601名教师取得教师资格,2589名教师未获通过;高校有21560名教师参与认定,20780名教师取得教师资格,780名教师未取得教师资格。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市进一步探索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在教师思想品德和教学实践能力鉴定上,尝试把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的评审权下放给各区县,以加强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和对师风、师德的一票否决;探索建立“见习教师证”和“教师资格证”两证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建议实施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探索实行教师资格证书有效期制度,即对教师资格证书实行定期更新制度;对教师的起点学历提出更高的要求,等等。今后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基本制度,包括教师资格制度、聘用制度、考核制度、分配制度、奖惩制度、人事争议协调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重视师德和能力考核,建设一支身正学高、结构合理、具有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在高校层面上重点资助初进高校工作的优秀青年教师,解决他们缺乏科研经费的燃眉之急,增强他们教学科研的竞争能力,促进新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成长。上海市教委和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推进“曙光计划”,每年在全市青年教师中推选出100名以内有科研潜力的青年教师,每年资助在15万元左右,每年100名,项目实施已近十年,效果日益显现。在基础教育层面,每年选拔中小学校长后备人选200名,名师1000名。名校长名师后备人选的培养方式有:设立专项课题,举办高级研讨会,资助出版专著,建立名校长名师培养基地,开设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赴国外名牌高校和培训机构培训,基层挂职等,为青年教师成长开辟绿色快车道。

 

    辽宁:多角度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辽宁省现有农村中小学教师占全省中小学教师总数70%以上,尽快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问题,已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辽宁省的做法是:

 

  一、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计划。坚持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行为管理并重原则,以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以规范教师行为为切入点,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管理。设立“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师德论坛”,开展10个示范县区、百名师德标兵、千所示范校的创建活动。

 

  二、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计划。实施“一所村小一名大学生计划”每年招生1000人、“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专科接本科对接培养计划”每年招生500人;与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成员单位——东北师大合作,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实施“万名乡镇初中骨干教师本科学历提高计划”,2005年力争招生5000名;扩大教育硕士和研究生课程班招生规模,实施“普通高中教师教育硕士培养计划”。

 

  三、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非学历培训计划。以建立教师聘任制度为机制,组织和发动全省21万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四、实施以培养百名农村中小学教师拔尖人才为龙头的“1123园丁计划”骨干教师培训。分别按农村中小学教师总数1%10%20%30%的比例,建立省、市、县(市、区)、校四级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梯队。

 

  五、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和实用技术普及计划。力争到2007年年底前,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接受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应用和农村实用技术普及培训。开展以具备一定的实用技术应用与指导能力为核心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村中小学的教师获得一门以上的农村实用技术合格证书。

 

  六、实施贫困县中小学骨干教师免费培训计划。

 

  七、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计划,构建教师自觉进修提高的良性运行机制。

 

    重庆:抓基地建设 建三级网络

 

  重庆市把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明确了“强化政府行为、建立一个中心、建设两级基地、形成三级网络”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为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他们把“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作为基地建设的目标,通过加强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合作,大胆创新与实践,探索出了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的新路子:

 

  一是“优化配置、合并扩展”:抓住中等师范学校布局调整之机,积极推进教师进修学校与中师合并,充分利用中师优势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和功能。截至目前,全市成建制的31所中师中已有18所与当地教师进修学校合并。

 

  二是“合纵连横、研训一体”:利用教育部门机构改革之机,将教师进修学校与教研、电教、电大等教育机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前,已有13个区县教研机构和6个区县电教机构并入教师进修学校,有8所教师进修学校与当地电大合并。

 

  三是“移民移校、迁建改造”:利用库区移民迁校之机,大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利用国企改制、厂校剥离之机,将教师进修学校迁入基础较好的国企子弟校,达到互利双赢。

 

  四是“加载实验点、带动薄弱校”:利用基础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之机,把部分薄弱中小学调整为教师进修学校的附属学校,使之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教研、教改工作的指导力度,促进教师培训与基础教育有机结合。

 

  重庆市科学统筹,构建中小学教师培训支撑体系:依托重庆教育学院挂牌成立了“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负责统筹、指导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业务工作。中心承担了中小学教师市级培训约80%的任务。依托西南师大、重庆师大等高校建立了6个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同时,积极协调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市电大和市电教馆,共同参与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决策咨询、课题研究、培训指导等工作。

 

  同时,重庆市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加强了培训与评价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基本形成了培训及评价的三级立体网络,促进了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安徽:农村教师培训校本为主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80%在农村,其中1/3是民转公教师。为适应新课程上岗及农村中小学教师跟进培训的需要,安徽省将校本培训作为第二轮继续教育全员岗位培训的主要模式,明确教师培训原则上不出县,培训课程不超过5门,培训教材费每门不超过10元,周期内集中培训时间不超过两周。重点面向农村教师,围绕农村课改需求,讲求质量管理,坚持“层层抓住”、“环环抓实”、“步步抓紧”,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之路,较好解决了第一轮继续教育中农村教师“学不起、出不来、用不上”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提高了农村教师素质。

 

  为强化领导,安徽省建立“第一责任人”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同时以多项措施提高校本培训质量:

 

  培训目标重实际。立足岗位、立足课堂、立足农村教师教学实际,以提高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化水平为长期目标;以转变教师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为基本目标;分层实施,分类要求,“不求整齐划一,但求人人进步”。

 

  培训内容重实践。立足转变教学行为,构建以新课程为核心内容的实践型校本培训课程体系,以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为桥梁性课程,充分发挥教学诊断与反思、案例分析、行动研究的作用,促进了由理念向行为的有效转变。

 

  培训过程重参与。防止“上头热,下头冷”,发挥教师的主体参与作用。坚持“三个确保”(确保参训对象全员参与,确保参训的时间要求,确保培训的实际效果)、“三个结合”(培训与教学常规结合,与校本教研结合,与学校管理结合),确保校本培训落到实处。

 

  培训模式分层次。根据本省农村实际,采取“达标式”、“提高式”、“研修式”三种模式并存,按需施教,分层实施。

 

  培训方式多样化。有以立足本校为主的“校本位式”,以校际合作为主的“校校联动式”,以山区若干乡镇联合为主的“划片组合式”等。

 

    甘肃:发挥师范院校作用促教师发展

 

  甘肃省利用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作用,建立农村教师学习支持系统,有效帮助和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他们在项目中建立了以西北师范大学为龙头,其他师范院校和中师共同参与的农村教师培训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作用,承担起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和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农村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的教材开发、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学习支持系统建设、校本培训的研究和指导、骨干教师培训等方面任务。

 

  甘肃省通过建立中心学习支持系统,将各级教师培训的各类资源整合起来,为中心提供不间断的指导和帮助。一是通过师范院校、县级资源中心、教研室和乡资源中心学习支持人员建立起培训支持系统,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帮助中心制定培训规划,辅导教师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二是通过各级电教馆和资源中心技术支持人员,建立技术支持系统,整合各种信息教育资源,随时维护和保养中心的设备;三是依托师范院校建立巡回辅导制度,把省、市、县的优秀教师资源组合起来,到乡资源中心和周边学校指导和帮助教师学习。依托西北师范大学组建的信息课程整合巡回辅导组,深入资源中心,手把手地指导和帮助农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学习制作课件。依托高等师范院校组成初中新课程巡回辅导组,中等师范学校组成小学新课程巡回辅导组,定期深入资源中心进行巡回辅导,帮助农村教师学习新课程;四是委托西北师范大学开发了《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管理监控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对中心开展校本培训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处理,并实现学校、学区和县教育行政部门三级共享;五是委托西北师大对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的情况进行行动研究,总结出了依托中心开展校本培训的经验。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