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详细内容

行业新闻

感 谢 语 文

来源:网络互联 发布时间:2005-05-10 16:30:49 浏览次数: 【字体:
感  谢  语  文(高万祥)

  "据我了解,艺术家这个词的意义:我探索,我奋斗,我无条件地献身艺术事业。"(梵高)

      A、我读写,我存在
  我生于1954年。这是一个充满芬芳香飘四野的年代,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最为美好的时代。尽管它如电光火花稍纵即逝,也仍十分令人振奋和 怀念。
  是年,美国生物学家格雷戈里·平卡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有效的口服避孕药,并进行了首批临床试验。这种被后人认为是历史上最具有人口学意义的药品,幸亏没有及时在中国出现,否则我之能否出生,这个世界上会不会有我还是一个问题。
  是年,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用国酒茅台宴请国际戏剧电影大师卓别林。卓惊异于茅台酒的醇香甘甜,对周说:"在我喝过的许多世界名酒中,茅台酒是最难忘的,是真正男子汉的酒。酒难忘,您更难忘!"是的,在我看来,1954年前后的中国社会,是真正男子汉一般健康向上的社会,充满着活力和魅力。我幸运,我感谢我的父母,诞生于这样的岁月是可遇不可求的啊!
  人生充满许许多多的偶然,人生由许许多多的偶然组成。然而,我相信,人的事业,生命的价值,却是可以由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实现。
  我的主观努力表现为我从小就重视语文,因而得到了语文老师的特别亲睐和帮助。我至今十分感念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老师程丽华、初中的语文老师赵延彬、高中的语文老师张菊生,是他们几位恩师培养了我语文和文学的爱好,引领我走上了倾情不已的语文之路。而且,他们的教育艺术爱心情怀和敬业精神给了我一辈子的雨露恩泽。工作以后,我同样得到了于漪、洪宗礼、秦兆基、裴显生、凌焕新、何永康、朱永新、袁振国等教坛前辈或专家学者的厚爱关心。因为有了他们,我的语文之路才更加快乐灿烂。
  我的主观努力还表现为我争取拥有了自己最早的一批"藏书"。这说起来是应该"斗私批修"的,因为这批书是我大哥在66年文革开始后趁学校混乱拿回家的几十本学校图书,主要是文学作品和几本当代文学史著作。《红日》、《红岩》、《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三家巷》、《苦菜花》、《创业史》、《艺海拾贝》等等。这些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以后对文学和语文的喜爱甚至痴迷。
  1973年1月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75年开始做代课教师。关于这一段艰苦岁月和心路历程,我在《书缘》(《人民教育》2001-1)一文中有较多的介绍。1978年到1982年,我在江苏师范学院(现在的苏州大学)中文系度过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4年大学生活。我不是一名最优秀最出色的学生,但至今无悔的是我是一名最勤奋最忠诚的学子。
  从一名"游击队员"式的代课教师到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一名普通学生再到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于是,教学、阅读、写作,我每天在做着生活中那些琐碎平凡杂乱的事情。甚至连当年妻子生女儿时我也没脱一节课。记得那是1984年2月19日上午,得知妻已临产住进了医院,我在课堂上满怀激情地讲完《水调歌头·大江东去》以后,匆匆地对我的学生们说:我得马上去医院,也许,一个小伟人即将诞生!
  教学、阅读、写作,三重境界,构成了我语文生涯的全部内容;三个轮子,载着我度过生命中神圣又平凡的朝朝暮暮。这里借用朋友李镇西老师写我读书的一段文字:"他的书房已经没有了墙,因为所有的墙面都已经被书橱覆盖,从地面一直高到天花板。填满这书橱中层层空间的,是李白、杜甫、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卢梭、鲁迅、老舍,还有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我这里即兴所列举的人名远远不能穷尽万祥所有的全部著作的作者--应该说,他的书橱里,几乎陈列着人类古今中外文明的思想精华。万祥踌躇满志地在自己的书橱前走过,宛如一个拥有百万精兵的将军,而他的每一个'士兵',几乎都是人类的思想大师。而此刻,这无数的思想大师正静静地屹立在书橱中那浅灰色的木板上,随时准备听从万祥的调遣。我置身于书橱间,感受到岂止是一般意义上的书香气息?我分明是侧身于大师的行列中,感受着他们的呼吸,倾听着他们思想脉搏跳动的声音。我实在羡慕万祥,因为我真正感到,他的确是站在巨人肩上。"镇西是我的书友知音,他把我看得比较透彻。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优秀书籍为我敞开了一扇扇世界的窗口和生活的窗口,让我呼吸到了人类文明自由清新的空气。我觉得,伟大的作家往往是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社会的良知和时代的代言人。曾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萨特,把书房看作教堂,"引天下为己任,逆转乾坤救人类",自信他的作品能"保护人类不滚入悬崖深渊中",宣称"二十亿人躺着安睡,惟有我孓然一身为他们站岗放哨。"巴尔扎克希望成为同时代的书记员,中国当代优秀诗人以"黑暗给了我一双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为自己的心灵写照。阅读给我以精神和灵魂的强烈震撼。
  写作是我语文生命中又一个重要支点。1999年至今的三年里,我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的文章有60多篇。《让真情的血液在文章中欢腾地流动》、《语文的诗意》、《校园呼唤文学的回归》、《为新世纪语文进言》、《追求永远不会遗憾/推荐李镇西新著〈从批判走向建设〉》、《让作文成为培育智慧的生命活动》、《学会在写作中欣赏自己》、《写给新时代的青年语文教师》、《她的心依然那样年轻·记于漪》、《解读黄玉峰》、《在日记中成长的朱墨》、《站在21世纪的语文门槛上》、《作文教学要注重感受生活和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冬日的阳光》、《凤鸣朝阳》、《高考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做一名真正的校长》、《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在向教师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管理水平》、《为学生营造心理自由安全的校园环境》、《教育也要打假》、《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一个"学习型"校长》、《办一所理想的学校·股份制办学的实践和思考》、《关于教师读书的对话》、《挡不住的教师流动》、《我和沈冰:多年师生成朋友》、《守住心灵》、《书,好香哦》、《在大海上航行,没有不带伤的船》……有的文字,也许略带论战的烟火气味;然而我自度更包容文学的阳光、辐射语文的温暖。有的文字,也许给人教育乌托邦式的浪漫感觉;但是我相信,最能照亮教育和语文路程的必定是人文理想的光辉。
  巴尔扎克曾在拿破仑肖像下写过这样的话:他用剑没有完成的事,我将用笔来完成。我不敢有这种狂枉的奢望,我只求自己的文字或许可以将教育和语文中刺人最痛的地方减少和磨平一些,那怕是局部的和暂时的。况且,由于工作原因,我已不是一个认真和专一的语文老师了,然而语文给了我生活的精神营养,读写成了我生命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把语文给我的全部力量,我把自己对语文对生活对社会的全部热情都融合在自己的文字里了。
  感谢语文,给了我一种幸福的生存方式--我读写,我存在,我快乐!
B、向普利策学习
  2000年5月,我参加了母校苏州大学的百岁寿诞活动,望着捐赠纪念证书,我摩莎久久,依恋的眼睛里仿佛试图读出母校更多更多的日月经纬和青春年华。纪念碟片《百年辉煌》我更是再三欣赏浏览,从依恋的心扉,从遥远的记忆深处,和画面和声音一起享受母校的鹤发年华和青春靓丽。
仿佛赠我稀世珍品,回到母校的身边,亲吻母校的芳香,潮湿的眼中为什么充满着思念,因为我爱得深沉,因为我的心中装载着母校博大深沉的知识智慧和人格情怀。
  大学的岁月不是像油漆和颜色附着在我的精神肌体上,而是溶于血中,调节脉博,使生命中最深层、最隐私、最独特的东西彻底活动起来,这东西就是文学。钱仲联、范伯群、吴企明、潘树广、范培松、朱子南、应启谷、徐永瑞、倪均强……一个个老师的名字,一座座精神的灯塔。母校是一种力量,那是一种让我常常怀念常常激动,有时甚至让我泪流满面的文学的力量!
  春华秋实,母校的日历一天天翻过,百年沧桑,百年跨越,百年辉煌,天若有情天不老,岁月让我深知母校的宝贵,真知真情真实真理,这些朴素而伟大的字眼,尽管有时令人难堪,但直面真理的母校哺育了直面真实的学子,那是一种怎样的文明传承的血缘亲情啊。
阳光打在脸上,温暖永留心间。迈步在母校的小路,回忆老师的谆谆教诲,我时时感到,有一种力量,正从"正义、爱心、良知"的声音里一笔一划地向我走来。
  十九世纪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说过,"我是一个严肃的批评家,一个爱挑毛病的人。我一心想改进报纸,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这是我唯一的想法,我的想法并非为了赚钱。"
  在我看来,正是这种非同寻常的热情成就了普利策的事业,这是将新闻当做一种理想去实践的激情。同样,我的语文教育,我的校长工作,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一种事业;更重要的是,它是我的一种人生理想和社会追求。
  对于语文的热爱,我虽然没有"到了疯狂的地步",也算十分忠诚以致痴迷。因此我由衷地希望更多的语文朋友能和我一起进行那神圣的"语文的批判"。
  从1999年4月中旬的全国 "三个面向和21世纪语文教学座谈会"到1999年10月下旬的全国中语会第七届年会,从北京香山的"21世纪语文座谈会"到江苏徐州的"全国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从广州"新语文读本"编务会议到"于漪老师从教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从创办并主编同人刊物《语文沙龙》到个人专著《语文的诗意》杀青出版,每日每时,语文和学生,语文和教师,语文和社会,成了我语文生命的全部内容。
  1999年11月下旬我有幸参加了在天津召开的全国中语会第七届年会。世纪之交,又刚刚经历了一场或者说正在经历着一场举国关注的语文教学大讨论。人们完全有理由期待这次会议对大讨论中涉及的许多是是非非有一个较为全面公正的结论或交代。会议报到时,我的感觉也是群英荟萃,百川归海。然而,开幕式上却蹦出了"一场动荡"、"别有用心"等刺耳的声音,使我在十分惊讶气愤之余,放弃了原准备在大会交流的作文话题,而作了一个也许是超越自己身份的发言--《把一个充满活力的全国中语会带入21世纪·参加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有感》。
   以大会发言为基础的文章,后来在《语文学习》1999年第12期刊出。作为全国影响最大最好的语文刊物之一,能刊登这篇观点如此尖锐、言辞如此犀利的文章,要一点真知灼见和无畏勇气。我一直十分感念他们。文章发表后,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兹摘引两封素昧平生者的来信,以说明这一点。
  广州的唐遇春老师来信说:"自看了你在去年《语文学习》上发表的'有感'一文,就一直有给你写信的冲动。理由很简单;在我为中语界深感悲哀绝望时,总算听到了异样的声音,总还有良知未泯者,有颇具现代眼光的仗义执言者,中语界并非漆黑一片,总算有一个闪电,有一丝亮光。
  "早就期盼社会各界能给自以为是,一片死寂的中语界点把火,真的该感谢这些人文学者凭他们的'底气和勇气'(我很佩服你用的这两个词,足以让中语界的权威无地自容)认认真真地做了。悲哀的是中语界的反响,尤令人激愤的则是中语界那些所谓的权威抡起极左大棒尽情挥舞的可笑表演,读了×××在《语通》上反驳钱理群先生的文章,我只有一个感觉:这是在给中语界丢脸!简直到了秀才遇到兵的地步。
  "这次又看了你的《教育观·师生观·课程观》一文(《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2),更为你较为系统地阐述你的教育理念而高兴,我当即给外省的许多朋友打电话,要他们注意该文。
   "作为一个精神自觉者,我向您表示由衷的敬意,还有深深的感谢。"   
浙江师范大学一位著名教授也随即给了我热情洋溢的鼓励--
  "读《语文学习》12期之大文,深契我心,欣慰异常。您说出了作为一个社会的良心、智慧的传播者、捍卫真理和神圣的人所应说的真话实话深刻的话,我从中看到了我国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谨致敬意和谢意!
感谢溢美和鼓励。能与心仪已久的专家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我感到了自己存在的欢欣。
  2000年4月22日上午。徐州花园酒店会议室。望着"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的会标,望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各方面领导,我突然想到,但愿这个会议不是"一些可有可无的人讲着一些可有可无的话"。
  民进中央、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徐州市政府、江苏省教委的几位领导先后在开幕式上讲话。然后合影,上午便早早的也有点儿草草的收场了。代表不过40余人,据说原定80人左右。下午,我数了一下,偌大的会场里,只稀疏散乱地坐着31个人。
  递交的论文都唱着赞歌。如《叶圣陶语文创新教育思想初探》、《教育家叶圣陶与语文教育》、《叶圣陶语文教育理论的成功实践·简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喧闹的语文批评声中读叶老》、《确立"大阅读"教育观,努力塑造"不需要教的自育者"》等等。似乎只有一个不同的声音,这就是我提交的论文:《让学生在作文的天地放飞想象和创造·兼与叶圣陶先生商榷》。
  春华秋实,岁月催人,在人们眼里,我也许是"一个爱挑毛病的人",但我自信更是一个"一心想改进报纸"的人。但愿母校给我的大学精神,能为我的语文生涯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但愿我的学生将来也有一个永远不会忘怀的中学母校。
  感谢语文,我的人生倍感丰富充实。我庆幸自己这辈子当了语文教师。

C、让学生用语文走遍天下
  1975年,在长江边一个偏僻的农村初中,我开始了教师和语文工作生涯。文革回潮,学校复课,而且该校有一位"老古董"式的校长。他原本是全县最好的一所初中的校长,因为体制下放,回到了自己家门口的这所初中。但是,"套中人"式的老校长常被人讥讽,说他是只听广播里的,只相信报纸上的,再加上他确实老实迂腐竟至不合时宜不通人情,所以纵有满腹经纶却也缺少吸引力量。于是学校召开教师或学生会议,他在台上讲,下面总是闹哄哄如一锅沸腾的粥。无可奈何的时候,他便从口袋里摸出个哨子,"哔哔哔--哔哔哔--"吹了几下,稍微安静一会,他便接着讲话,接着又吵闹了起来,气得他常常眼珠睁得滚圆,讷讷地说:这,这……象什么样子……说着说着,口水和泪水禁不住都快要流出来了。每当此时,我总充满着同情又钦佩的复杂感情,同情他的境遇,钦佩他的执着。现在想想,这是我步入教坛接受的最重要的启蒙教育。我一直怀念着这位不合时宜的老校长。因为他告诉了我一条真理:人生最神圣的行为,就是我们每天在做着的事情。
  我感觉,我每天在关注着或做着的"生活化创造性"作文教改实验,便是我"人生最神圣的行为"。我时时如读书一样在读着中学写作那混乱的人流,并得出印象,眼下全中国的中小学生大多怕写作文,这也许并不夸张。怕的事情怎能做好!为什么怕。因为作文脱离生活,脱离"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一人类的基本需求。
  传授写作知识,讲解章法结构,训练技能方法,一句话,脱离生活忽视内容更不顾如何做人的"写作技术主义"误导了几十年。犹如要学生在岸上学游泳,在教室里学打球,于是一听到作文,同学们便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反感和莫名的恐惧。然而,为了任务,为了老师,更为了考试,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写。于是,正襟危坐,无病呻吟,编造故事,不得已用谎话来胡弄一番赚个分数。作文的过程便如肚里没有孩子而硬要生出孩子一般的痛苦。
  有没有让学生都愿意写乐于写的作文方式?我不敢断言。但多年的实践给了我自信:在我的作文课堂里,同学们再也不会一提到作文就痛苦不堪。每次,他们或激动或兴奋或高兴,都希望能在我指导和帮助下,写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于是,一周一次,作文成了同学们的一种期盼一种欲望。偶而,有一次听说本周"作文暂停",大家便群起而攻之,还颇有点要"造反""起义"的味道呢。
  我的作文课为何如此遭人喜欢?我不想多说,以免有在此做虚假广告的嫌疑。在《语文的诗意》一书里,我将自己多年的"经营"实践和理性思考择其要端真诚托出,是非好歹留给读者评判,予取予舍也都留给读者。区别于物质和世俗的餐饮行业,我的作文餐厅以"精神训练"为主,而且没有岗位的分工和角色的区别--烹调的厨师、品尝的顾客、经营的"老板"、评点的专家,什么身份都应该集于一身。
  为了在全校推进以作文教学为核心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2000年秋季开始我组织并主持了张家港高级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课题实验工作。
  我们提出,要克服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见"知"见"能"见"分"不见"人"的应试弊端,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使高中语文教学成为集语言能力、文化修养、思维品性、心理素质、智慧灵气和人格道德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用语文走遍天下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成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公民。同时通过教改实践和课题实验为语文老师的成长成功创设环境、提供条件和支持,从而培养更多的语文名师和教育专家。一位前来应聘的语文老师说:"张家港高级中学的语文课题实验方案令我耳目一新,我好像在一片沙漠中看到了一块绿洲,如茫茫夜行中看到了一簇希望的火苗……"
  学校课题组提出了总体实施方案。强调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创设情境,多展开讨论,努力培养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的兴趣。加强以词语积累为中心的语言教学,积极开展语词札记、成语集锦、名言(句)荟萃、课首检测、背诵比赛等教学活动,努力帮助学生丰富词汇和提高语言能力;大力开展课外阅读,逐步为学生的超量阅读自主阅读创造良好条件,从新校首届高一开始每周开2节阅读课,试行《张家港高级中学学生必读书目 》考核毕业制度;每天在夜自修最后时间全校统一开设"日记课",把写作放在自由写作私人写作这种最真实最深厚的生活基础上,并组织和鼓励学生在班级、学校,特别是在正式报刊上发表习作。
  我利用职务之便,为学校语文教改提供保障措施,打开各路绿灯。一是确立师生同步发展的教改策略。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展,并实现"让每一个师生的每一天都有新的进步"的办学宗旨,学校对全体语文老师提出要求,在3年内认真读完《张家港高级中学教师必读书目》中60%以上的书籍,必须自费订阅3种以上语文方面的报纸杂志,并经常保持广泛阅读,人人有围绕总课题的具体研究课题,在认真备课基础上,人人撰写"教后笔记"或"教育手记",一学期总量须在1万字左右。学校每学期结集发行。教龄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坚持写"下水作文",一学期不少于15篇。
  二是政策性支持保障。营造良好教改氛围,学校决定高一高二年级语文学科一律不参加上级统考,也不请校外人员出题。在课程课时计划和教学时间上结予一定倾斜支持。如早读、阅读、演讲等都可由学校在学生的公共时间里作一定安排。高三年级下学期每周的周日晚自习安排给语文使用。学校聘请了钱理群、巢宗琪、朱永新、曹文轩、王尚文、于漪、陈钟梁、陆志平、成尚荣、范守纲、谷公胜等国内知名专家担任学校课题顾问和青年教师的导师。实行奖励制度,凡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学校给予同等稿酬的奖励。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给予学生和指导老师稿费等额奖励。
  三是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由学校科研部和语文组负责,定期编印"活页文选",为学生提供以精品佳作为主的阅读材料。以语文组为主要人员,搞好校本教材《好望角·校园文化解读》一书的编创出版和教学实验工作。编著和课题配套的写作教材。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学校的"东方文学社"、"东方记者团"、"东方电视台"的活动要形成制度,提高质量,定期展示活动情况和活动成果。要办好几份学术刊物。张家港市"语文沙龙"主办的《语文沙龙》编辑部设在我校,主要编辑工作也由我校主持。在长春出版社支持下,新版正式出版的第一期于2001年5月问世。以后要在组稿、编辑、发行等方面加强投入,做出品牌特色。本校学生刊物《东方文学》一般每学期出版一期。语文组要积极参与校刊《教育财富》、《为了学生》的写稿编辑工作,使这两份刊物在语文教改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加强对外联系,多向正式报刊投稿并逐步形成一些稳定的发表合作基地。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让学生用语文走遍天下"。在语文教学改革和学习化语文化校园建设的道路上,我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感谢语文,给了我回报生活和社会的无限的精神财富。我自信,此生此日,我将永远钟情文学永远眷恋语文。行文至此,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屈子的《桔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自勉。
          (2001年10月20日)

分享到:
【打印正文】